2017年9月30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7年第84期(总第3101期) 导报四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潇潇雨中
杨旻
《教育导报》2017年第84期(总第3101期) 导报四版

细雨霏霏,安澜如旧。雨中的安澜桥,似乎比平时更有韵味。

千万条纤细的丝线,荡漾在空中,给岷江披上蝉翼般的轻纱。雨在伞面上,在群山顶,在叶面上,在一切你看得见摸得着的地方,轻轻地对你耳语。细心的你,会发现远方云雾缭绕之处,有位老人持锸沐雨而立,注视前来观光的人群。他就是蜀人心中的川主李冰。

当你跨进安澜索桥,踏上第一块木板,你就走进了秦朝的雨中。脚下的安澜桥南北相接,横跨内江。惊浪拍岸,枯松倒倚。浩渺的江面,烟波里映出山形塔影。一江碧水,轰轰隆隆从天边涌来,却又淡然地流向天际。

远处的那位孤独的老人,依然俯身注视着这苍茫的山水,眼中充满了慈爱,就像看着自己的孩子。秦昭王三十年,精通治水的李冰被昭王任为蜀郡太守。肩负重任,心怀热情,李冰小心谨慎,立志创作一幅最美的作品。一到蜀郡,他轻车简从,翻山越岭,涉水渡河,吊贫问苦,亲自考察当地灾情:岷江源于岷山,途经两岸山高谷深,水急浪高;而到了灌县附近,江流进入一马平川,水势浩大,往往冲决堤岸,泛滥成灾。每年夏秋,东旱西涝,哀嚎相闻。于是,郡守即开始大规模治水防洪。

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记载:“犍尾堰(都江堰唐代名)在县西南二十五里,李冰作之以防江决。破竹为笼,圆径三尺,长十丈,以石实之。累而壅水。”拥有天才思维的李冰带领众多竹工,将一根一根的竹条编成竹笼,向里装满鹅卵石,沉入水底,日积月累终成分水大堤。此法就地取材,施工和维修都显得简单易行。笼石层层累筑,既可免除堤埂断裂,又可利用卵石间空隙分散江流冲击力,从而降低决堤的可能性。都江堰的神奇却远不止如此。鱼嘴的分水量有一定的比例。春耕季节,内江水量大约占六成,外江水量大约占四成。夏秋季节,大量江水携带着泥沙冲入都江堰。由于水流在鱼嘴形成漩涡,绝大部分水携沙冲漩,翻腾进入外江。当内江水量超过灌溉所需,多余的水就会从飞沙堰自行溢出。《史记·河渠书》记载:“蜀守冰凿离堆,辟沫水之害。崖峻阻险,不可穿凿,李冰乃积薪烧之。”宝瓶口不仅是进水口,而且以其狭窄的通道形成一道自动节水的水门,对内江渠系起保护作用。鱼嘴分水,宝瓶进水,飞沙排水。一系列工程井然有序,不紊不乱地进行着,浩荡的江水开始哺育两岸的人民,弹指便是两千年。

“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则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水利资源的正确利用,让蜀地农业生产一改颓势,成为著名的天府之国。时隔两千年,李冰父子当时的决策放在今天,也依旧充满领导者的深谋远虑。

雨下得密了。郡守的影子模糊了起来。江水潺潺,安澜如故,丝丝细雨依然飘着,滋润半城山色,守护这里的一方儿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