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30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7年第84期(总第3101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技术+教学”,如何实现深度融合?
■本报记者 周睿
《教育导报》2017年第84期(总第3101期) 导报三版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强调要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型教学关系,改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变革教学组织形式,创新教学手段,改革学生评价方式。在四川省教育信息化应用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周鑫燚看来,这正是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着力点。

9月28—29日,“2017四川省信息技术与教学教研深度融合现场研讨培训会”在成都七中高新校区举行。来自全省各市州的300余名教研员、教师齐聚一堂,聚焦信息化教学改革,研讨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有效模式和成功经验。

技术+教学”变革学教方式

打造多维融合的学习空间

“互联网+”时代,教育教学以及教研活动都不再拘泥于传统的形式,师生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实现多方式、多维度的学习和探究,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也有了新的发展。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教育部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标修订组成员、四川省教科所正高级教师李维明对信息技术与教学的关系作了诠释。他指出,以前,技术运用于教学是方便教师如何教,而现在,技术的应用转向为学生怎样学服务。因此,为学生打造多维融合的学习环境尤为重要。

如何打造多维融合的学习环境?李维明给出答案——重新设计学习空间。学习空间是用于学习的场所,它不仅仅是一间教室,而应该是教室、活动室等物理空间+网络学习空间等虚拟空间的组合,它借助信息技术的增强,促进和便于学生更加自主地学习。

李维明举例,如今,学生的学习方式不只是学校和教师提供的,学生可以随时通过手机等信息化设备定制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比如,用手机软件识别植物,智能化翻译等。学习方式不能再限制在狭小的空间中,而应该是多维的、融合的。

不同的融合方式可以营造不同的融合学习环境。例如,洪雅中学的“翻转课堂”,让云教学常态化,提高课堂容量和效率;成都七中的多维融合,支持学生随时随地学习,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学习活动和成长需要,教师的教从经验到数据,从印象到精准,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关注的焦点;成都市龙江路小学分校的创新活动室,打造了适合学生进行创客活动的空间。……

而重新设计学习空间也是教育界的共识。李维明介绍,由数百所大学、博物馆和研究组织组成的新媒体联盟和美国高校教育信息化协会联合发布的“地平线2017高等教育报告”预测,重新设计学习空间将在未来的3—5年内被采用。相当一部分业界人士认为,教与学的新形势需要新的教室结构。因此,越来越多的大学正在创建“智慧教室”,推进“翻转课堂”等新兴的教学方式和策略,通过重新调整学习环境来适应更多的主动学习活动。教育环境的设计也开始注重支持基于项目的交互学习,促进有组织的交互活动以及跨学科的问题解决式学习。

“新兴技术正在世界各地的教室中获得稳固的立足点,作为回应,正式的学习环境也在改变。”李维明说,建筑和空间规划方面的创新思维正在影响学校基础设施的可持续设计,这有可能显著影响着课堂实践和学生学习。我们的设施能否有效地支持21世纪的学习,我们现在可以做什么样的空间规划或改变空间功能,从而适应今天学习模式的实施是学校和老师需要追问和思考的。

“技术+教学”促进学科融合

核心素养呼唤课程重构

去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出台,为基础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李维明认为,在核心素养的大背景下,学科的界限会逐渐变得模糊。以科学精神为例,物理和化学学科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在素养上非常接近,都是指向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和大胆尝试,只是研究的方法不同而已。因此,课程也趋向融合发展。

对此,立思辰研究院教育空间开发研究所所长张洲非常认同。他认为,未来教育手段和课程设置都围绕核心素养,未来学校文化与空间的顶层设计,一是理念为核心,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二是文化为表现,注重校园文化表现;三是课程为支撑,以课程为教育实践手段;四是空间为载体,以空间设计、信息技术为支撑。

“教育教学改革促进了学生与学校文化之间融合,促进了不同学科跟新型艺术形式相融合,也促进了学科之间融合。”在青橙创新教育研究院课程设计研究员郭蒙蒙看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要求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再是仅仅“学会”知识,还要“会学”,要能利用信息技术自主解决问题。因此,核心素养和信息技术背景下,课程也需要统整。

她以综合实践活动为例,详细介绍了课程的设计和有效实施。比如3D打印课,有校长疑惑,自己学校开设了3年3D打印课,可学生除了会打印东西之外,没有什么变化。如何赋予3D打印课新的生命力?郭蒙蒙为老师们介绍了一个成功的经验,设计3D微塑课程,让学生打印四合院。第一步:让学生用1周的时间学习建筑知识;第二步:用两周的时间参观调研,到北京四合院实地测量;第三步:用3周的时间进行初步设计,把测量到的数据做成微缩图;第四步:用6周的时间进行3 D建模;第五步:用3周的时间进行真实景观再造和3D打印;第六步:用1周的时间进行课程演示,展示学生的收获;最后一步:进行作品评比和专家点评,评出学生“最喜欢的四合院”。这样的课程让学生对自己的认知结构进行重构,扩展了学生进行知识探究的自主性,每个学生既是学习者,又是课堂学习资源的创造者。

郭蒙蒙说,不同学校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特色设计课程,但毋庸置疑,结合学生的经历和生活设计的课程才是学生喜欢的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