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10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7年第85期(总第3102期) 导报四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我们需要“热历史”
——读《诗的八堂课》
■郭华悦
《教育导报》2017年第85期(总第3102期) 导报四版

我们这个时代,还需要诗吗?

各种答案,纷纷纭纭。可有一点,时代再怎么进步,诗在文学中,在社会上,依旧有着一席之地。这是不是说,存在必有合理性?

江弱水的著作《诗的八堂课》,便是对诗的意义进行了探讨。

多数情况下,我们讨论诗,更多是将其作为文学的一部分。作为文学中的一种体裁,诗有其独特的意义。但同时,诗另一部分的意义,是与史相关联的。

有这么一个词——史诗。诗与史,是相辅相成的。

对我们来说,多数人所接触到的史,更多是一种“冷历史”。事件与数据,是历史研究的两大要素。什么时候,发生了一件什么事,以及与其相关的各类数据,这就是我们多数时候所接触到的历史。

这样的历史,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种客观公正的面貌。正如历史研究者所言,其要务在于恢复历史的原貌。当然,百分之百地重现历史,这是不可能的;但在理论上,这却是历史研究者,一生孜孜以求的方向。

而相较于这样的“冷历史”,诗更像是“热历史”。

所谓的“热”,便是温度。这温度,是诗人个人的“体温”。有的诗,写的是小人生。看似柴米油盐、风花雪月,与历史无关,但细细品味,字里行间无不蕴含着那个时代的特质。而这,就是诗的记录功能。

还有的诗,历史色彩较为浓厚。在格局上,这一类的诗较少涉及琐碎生活,而更多的是描写时代的变迁。与“冷历史”相比,这一类诗的特色便在于,哪怕写的是同一桩历史事件,但前者重在逻辑与证据,后者则偏重于诗人的个人感受与情绪。

所以,便有了史诗这词。史与诗,不可偏废。

一冷,一热,相辅相成,才能让我们在感受到历史之严谨的同时,也能在体会到其内蕴含的生动与温度。从这个角度来说,公事公办的历史研究固然难,但更难的是在保证真实与客观的前提下,赋予其鲜活而微妙的感受。而这一点,则需要靠“诗”来完成。

所以,一个时代的诗,往往也是这个时代史的见证。客观公正的历史,在我们看来,往往流于证据与数据,并无主体意识。而诗则反其道而行,在数据与证据之外,补充了情感,让这个时代的历史,终于变得像个“人”。

诗与史,在任何年代,都不可分离。时代越发达,我们越重视总结过去,展望未来,也越是离不开诗。诗,是一个时代的温度。每一首诗,都是这个时代中的一种心绪。史,重在公正;诗,却胜在鲜活,而显得更真实。

诗,是一个时代的心灵史。我们需要“温度”,更需要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