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10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7年第85期(总第3102期) 导报二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韩璐:用爱和知识照亮乡村未来
■周超文张光双文/图
《教育导报》2017年第85期(总第3102期) 导报二版
每天早上6:30,对家住泸州城区的青年老师韩璐来说,雷打不动准时出门。或搭同事车或乘公交车,前往20多公里外大山深处的纳溪区天仙镇小学,虽然每天来回需要3个小时,但5年来,韩璐从没有打退堂鼓。虽然她曾有机会进城并进入政府部门,但她最后还是放弃了。对此她说:“是天仙小学和这里的农家娃给了我三尺讲台,我就要用爱和知识照亮他们的未来!”

感动:放弃政府公职坚守大山深处讲台

今年29岁的韩璐从小生长在泸州城里一个普通医生家庭,虽然从小受做医生父亲的耳濡目染,但韩璐就是对行医不“感冒”,小小年纪的她一门心思想着读书,想着能向学校教自己的老师一样,有一天也能走上讲台成为一名人民教师。

2004年,韩璐在高考填志愿时,她在父母并不完全支持的情况下,毅然填报了重庆师范大学英语专业。为了让自己能胜任老师这一重任,在大学的四年时间里,韩璐可没少挑灯夜战。然而,命运好像有意捉弄她,在大四时就开始留意泸州老师公招的她,却连续3年败北,每次成绩出来后总是落后一名,招两名,她排第三;招三名,她排第四……

2012年,在历经三次老师公招后的韩璐,又瞄准了纳溪区的教师公招。这次,韩璐如愿以偿,并选择到了离家20多公里外的大山深处——纳溪区天仙镇小学,当上了一名乡村小学老师。

“当我第一次走上讲台,面对讲台下几十个纯洁可爱的孩子,那几十双渴求知识的眼睛,我的眼眶有些湿润了,那时,我就暗下决心,尽己之力不让那一双双眼睛失望。”韩璐说起5年前第一堂课的感受,依然记忆犹新。

然而,每天离家20多公里的奔波,一个个同事都选择进城或进政府部门,韩璐也曾动摇过。她考上了泸州某区政府政务中心工作人员,她经过了笔试、面试、政审考察后,最后却放弃了。当别人替她惋惜时,她解释说:“还是舍不得山乡这三尺讲台,舍不下这些农村娃呀!”

心声:愿更多老师能够坚守乡村

尽管家住泸州城区,但由于公交车方便,韩璐坚持每天回家。自5年前韩璐来到天仙小学起,她就和其他老师一样,每天都是早出晚归。“虽然自己辛苦点,但天天还是能见到家人,心里也特别开心。”韩璐说,但有一点令她困惑的是,好些年轻老师,特别是专业学校毕业的音乐、舞蹈、体育老师来到学校后,虽然同样住城里,但大多呆的时间不长。“5年前同我一起到校报到的另4个年轻老师,在3年前就全调进城里或通过考试进了政府机关,其实现在乡村老师除了待遇略低于城里外,学校环境和办学条件并不比城里学校差。”

走进位于一道山梁上的天仙小学校园里,三层楼的教学楼宽敞明亮,透明式的食堂整洁卫生,依山而建的运动场,除了有篮球场、乒乓球台,还安装了各类体育健身器材。“这两年,农村学校的硬件改善很多,我们也有了多媒体教学设备,有了乡村少年宫,琴棋书画课只要有老师也能正常开设。”韩璐说,但硬件的改善,却仍没能挡住像她这样的年轻老师离去的脚步,尤其是专业优秀年轻老师。在这5年间,韩璐粗略估算了下,总数不到30个老师的学校,至少有20多个老师或进城、或考调进机关,新来的没多久又要走,对学校的教学工作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与老师一同流失的,还有学生。“上学期有12个班,这学期又减少一个,只有11个班500来个学生,少了几十个。经济条件强一点的,或者父母进城务工的,大部分都把孩子送去城里读书。”韩璐说,虽然一个个年轻老师甚至骨干老师们因为待遇等原因选择离开乡村讲台,但随着《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的实施,期盼有更多老师能坚守乡村,用知识照亮乡村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