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12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7年第86期(总第3103期) 导报二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万源市第三中学校园文学社成“小作家”摇篮
■本报记者杜蕾
《教育导报》2017年第86期(总第3103期) 导报二版

“丁零零……”放学钟声刚响起,万源市第三中学校高二(3)班学生张勇起身收拾书包,快步向一楼一间办公室走去。那是学校社团——银河文学社的集聚地,张勇是社员之一。这天,文学社的成员们将进行同题比拼,展示自己以学校近期发现的水晶兰为主题写的文章。

银河文学社成立于2007年,千万别小看这个学校社团,近年来,社团走出了不少“小诗人”“小作家”,他们不仅在诗歌刊物上发表作品,有的还出版了个人诗集。学生潘凤妍所写诗歌入选《2016年中国诗歌年选》《中国“90后”诗选》,张勇、王姗曾获第十七届华人学生作文大赛一等奖,已经毕业的2011级学生朱光明、宋逸、梁忠国等不仅多次拿下全国奖,还均出版了个人诗集……一个县城学校的文学社团,何以涌现如此多的好苗子?

校刊征稿发掘好苗子

“《银河》期刊2017年秋季征稿开始了,欢迎全体师生踊跃投稿!”9月中旬,学校公告栏上贴出的一则征稿通知,引来了不少师生的围观。

《银河》是万源三中的校刊,于2007年创刊,自2011年起以季刊形式发行,主要刊登学校学生、老师的优秀文学作品。由于质量好,每期征稿时不仅校内师生大量投稿,还吸引了其他学校师生的参与。

“校刊是我们发掘好苗子的重要平台。”银河文学社指导教师张步伐告诉记者,期刊由文学社指导老师负责编辑,每次征稿都能收到100多篇投稿,而该刊每期最多能发表30篇左右的文章,“每次筛选时,总能发现一些‘惊喜’。”

每次收到投稿,老师们都会对稿件进行网上搜索,杜绝抄袭。同时,对需要修改的地方,给出指导性意见,让学生多次修改,直到能在刊物发表为止。

除此之外,每个班级的语文老师也是银河文学社的“眼线”和帮手。高二(10)班语文老师宋兴娅在批改作文时,发现眼前一亮的作品,总会向文学社推荐,并鼓励学生积极向《银河》投稿。

张步伐自己也会通过各种渠道去发掘好苗子,为文学社寻找新力量。潘凤妍就是其中之一,她最初投稿的几篇文章,并未给文学社的老师们留下深刻印象。反而是一次机缘巧合,张步伐在她的 QQ空间里看到其写的散文《缝衣针》,“暮色四合,凉意袭人,我合了书进屋,沿着祖母刚刚走过的路,却又好似与祖母走的路全然不同。”这句至今让张步伐记忆犹新的话,让他发现了这个难得的苗子。

同题比拼激发兴趣

选苗子只是第一步。在张步伐看来,写作是充满创造的事情,老师要做的不是去教学生怎么写、怎么想,而是培养、保持学生的写作热情,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张勇4年前进入万源三中初中部时,就加入文学社,如今算得上是社里的“老资格”了。他告诉记者,文学社建了一个QQ群,除了如今社团的核心成员,还有已经毕业的朱光明、梁忠国等前辈,大家常在群里交流写作心得。每月,张步伐还会在群里出一个选题,大家进行同题写作比拼。

9月的同题写作主题“水晶兰”,便是以8月时学校组织的“荔枝古道考察活动小组”,在花萼山考察时意外发现的水晶兰为灵感,确定的选题。张步伐在 QQ群里发布后,一周内,就收到了社员们的多篇投稿,其中既有诗歌、也有散文,高三(9)班的李靖还以《幽兰》为题创作了短篇武侠小说,已经毕业的梁忠国也参与其中,写下诗歌《幽冥之花》。“老师提供了很多选题和创作空间,有时还参与其中和我们一起写作,让我越来越有兴趣去写。”张勇说。

文学社还将成员的优秀作品向外推荐给报刊杂志,以激发大家的写作兴趣。他们的作品先后被推荐发表在《诗歌》《语文报》《大巴山诗刊》《川东文学》等刊物上,鼓舞了文学社成员的写作兴趣,他们开始自发向外投稿,自发参加文学赛事,取得了不错成绩,反过来潜移默化地激发了其他学生的文学兴趣。

张步伐还自费组建了银河文学社微信公众平台,刊发文学社成员作品,让孩子们的文章有更多人阅读、欣赏。公众号还开通了打赏功能,张步伐将打赏费作为稿费发给孩子们,“虽然钱很少,但对孩子来说确实个很大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