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12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7年第86期(总第3103期) 导报一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翟婉明:中国铁路提速的实践者
■本报记者杜蕾
《教育导报》2017年第86期(总第3103期) 导报一版
近日,党的十九大代表选举产生。在2287名十九大代表中,四川省选举产生了73名,其中有部分来自教育战线的代表,他们是共产党员中的优秀分子,在各自岗位上作出了突出贡献。本报今起开设

“十九大代表风采”栏目,聚焦教育系统一线党员代表的先进模范事迹,敬请关注。风采

去年11月,世界首条新能源空铁试验线在成都成功试运行,它有个可爱的名字——“熊猫空铁”。它的成功运行,标志着我国成为继德国、日本之后第三个掌握悬挂式单轨交通技术的国家。这条新能源空铁的总设计师,正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南交通大学首席教授翟婉明。

他,被业内称作中国铁路提速的“实践者”。过去30多年,从基础理论到工程实践,从铁路到城轨,翟婉明的研究总能踏准我国轨道交通发展需求的脉搏。由其创建的铁路大系统动力学理论及车辆—轨道耦合模型,助推全国铁路6次提速及高速化发展,诸多理论和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我国铁路提速、重载运输及高速铁路工程领域,攻克了一系列工程技术难题,创造重大经济社会效益。

1981年,翟婉明以优异成绩考上西南交通大学。他在坐火车从江苏靖江来四川的路上,遇到宝成铁路因大雨而塌方中断,不得已只能先坐火车到上海,转至昆明,再由昆明前往峨眉,前后辗转花了3天4夜才到学校。这次旅途让翟婉明终生难忘,也深深震撼于当时中国铁路艰难落后的现状。

切身体会让翟婉明下定决心,将自己的人生与中国铁路建设紧紧联系在一起。在西南交大完成本科到博士的学业后,他留校任教。31岁,翟婉明破格晋升为教授,成为当时全国铁路系统最年轻的教授,他也被大家戏称为“三西牌教授”(三阶段均在西南交大完成)。

“我是土生土长的‘土教授’。”翟婉明常这样打趣说自己。在2011年新增选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近90%是海归,翟婉明则是那10%的例外。

这位“土教授”,外表朴素、行事低调,在他的内心,始终坚守着教书育人的理想和信念。

围绕自己研究创建的新理论,他撰写教材,开发出硕士生课程《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博士生课程《铁路大系统动力学理论》。两门课程设立至今已有20多年,但每一年授课都会有新变化。

对每一位学生,翟婉明也都悉心培养,倾注大量心血。尽管当选院士后,他更忙了,但每届收录的研究生仍维持在三四人,手把手带着做实验、改论文。另外,只要有学校请他去做讲座,他一定会挤出时间,把讲台搬到大学、中学,畅谈中国高铁的发展,“这是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想把我的经历和思考传递给青年。”他说。

近年来,高铁等轨道交通迅速发展,百姓出行真真切切感到快了、方便了。这是翟婉明最乐于看到的事,他透露,目前正在积极助推西南交大研发的新一代磁悬浮列车在城区内应用,以更好解决中国的交通问题。“希望自己能够做得更多一点、更好一点,为中国轨道交通事业领跑世界作出更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