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14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7年第87期(总第3104期) 导报四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鸡爪霜
■马浩
《教育导报》2017年第87期(总第3104期) 导报四版

鸡爪霜,在我眼里已不是三个字,而是一幅水墨小品,远山隐约着数点茅舍,枯草两丛,疏木几株,鸡爪浓浓淡淡,散落在留白处……颇具况味。

霜,若少了几枚鸡爪印,想来味道会大减,不过,以脚爪状霜之厚薄,没有生活经验,恐怕实难想到,鸡爪与霜,表面看上去,似乎怎么也联系不到一块去,事实上,偏偏又发生了联系,一如鸡爪霜,让我莫名地想到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的词句来一样,能令人由此及彼地产生联想的物事,一定有其内在的联系。

白露为霜,霜乃水汽遇冷凝结而成的,怕阳光,想接近霜,需起早,起早一词,似乎又不止是字面上那么单纯,它暗含着勤劳、吃苦、发奋等意味。

过去,在乡村,鸡,扮演着义务司晨的角色,“鸡叫了,天明了,老头起来上城了,老太起来补衣裳,一补补到牛皮上。”一首有趣童谣,似乎透露出诸多的信息,最凸显的,莫过一个起早两字,天色刚刚泛白,掌灯费油,不掌灯,屋里有点昏暗,老太太为了省油,结果把衣裳补到了牛皮上,老头出门上城,干什么呢?可以自由发挥,估计是去卖东西的,推着独轮车,咬着烟管,踏着鸡爪霜。烟火的日子,过的就是一个奔头。

读书的时候,曾有段走读的时光,尤其在下半个学期,秋冬季节,日短夜长,鸡叫三遍起床上学,月还挂在村头的老槐树梢上,满目白霜皑皑的,其实,鸡比人起得还早,霜上早已留下了鸡爪痕。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这碗鸡汤,我曾经常喝,记得还有一碗,那便是有关祖逖的一个励志故事——闻鸡起舞,都与鸡有关,无外乎一个“早”,好像没怎么觉得有多大补益,不过,平心而论,三分钟热度还是有的。

说到励志,现在流行这么一句:早起的鸟儿有虫吃。务实的时代,励志的话也很直白赤裸,我总觉得早起的鸟儿多半是饿了,温饱的鸟儿,估计不大会早起,即便早起了,也未必就会急着找虫吃,大约会在枝头嘤嘤成韵。其实,所有的励志故事,都有着具体的环境,离开了具体环境,励志,便成了一味精神安慰剂。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中的诗句,鸡鸣、冷月、寒霜,都有了,可以说是唐诗中数得着的佳句名句,北宋文学大家欧阳修极为推崇,他的“鸟声梅店雨,野色板桥春”,极具刻意模仿之能事,但差温庭筠岂止是一个朝代!温庭筠满腹的才学,却不得志,好友徐商镇襄阳时,让他过去做个巡官。此时,温庭筠已过知天命之年了,身世飘零,阅尽人事沧桑。此诗,便是温庭筠赴襄阳投奔徐商,一大早途经商山时所作,水瘦山寒,枯树败草,白霜染道,此情此景,不免让温庭筠感怀身世,“茅店月”“板桥霜”,实乃温庭筠飘零的身影,醉翁没有此等境遇,也只能刻意去模仿了。

有首歌,这么唱着“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成功”。每个成功者的背后,无不有一段不可复制的人生际遇,就像寒霜,水汽遇冷的结果,若冷度不够,或成雾,或为露,独不能成为霜,便是有霜在,若不起早,也不会看到霜,更无从谈起鸡爪霜了。

我也弄不清,有多久没见过鸡爪霜了,三更灯火还伴着我,翻翻书,敲敲字,以宁浮躁之心,只是没了鸡声报时,好在,鸡爪霜,总会在我闭目时,呈现在我的眼前,不分时序,让自己知道,心还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