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14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7年第87期(总第3104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追求真实自然的课堂讨论
■李晓华
《教育导报》2017年第87期(总第3104期) 导报三版

课堂讨论是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途径,也是实现从“学会”到“会学”的重要途径。教师设计学生讨论环节,应该设计合理、适时的讨论,营造真正意义上的“真实的讨论,常态的讨论,自然的讨论”。讨论过程应该是积极、主动的,要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舞台。

一、把讨论设在关键处

《太阳是大家的》诗歌教学,除了朗读训练,想象训练也是关键。我们可以针对诗句提出这样的讨论题目:“太阳就要落山了,你会是什么心情?为什么?”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吃透教材,至少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3个方面讨论:结合自己:遗憾的心情——黑暗就要来了,看不见光明;联系生活:期盼的心情——明天太阳又会升起,充满新的希望;联系诗句:高兴的心情——虽然我们看不见太阳,但是太阳会照着别的国家。在交流讨论中,教师就可以帮助学生回到“太阳是大家的”中来,达到讨论为教学服务的目的。

二、把讨论设在疑难处

学生对教材文本存在疑问,应该适时安排讨论。比如《刷子李》中多次写到“一身黑衣服”,作者为什么要反复强调刷子李的这一身黑衣服呢?又如《可贵的沉默》,为什么说这种沉默是可贵的?这些疑难问题不能忽视,也不能回避,应该组织学生在研读的基础上展开讨论,继而解决疑难。

三、把讨论设在思维训练处

《鸟的天堂》一课有这样一句话:“一只画眉鸟飞了出来,被我们的掌声一吓,又飞进了叶丛,站在树枝上兴奋地叫着,那歌声真好听。”作者表面上是写画眉鸟高兴,实际上是表达自己内心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他不仅赞这“鸟的天堂”,而且赞人和大自然和谐相处。为了让学生体会到作者这种情感,教师应该联系上下文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假如你是会说话的画眉鸟,会唱些什么呢?”

《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的教学,同样可以做这样的引导:邱少云在烈火烧身时趴在火堆里纹丝不动,直到最后一息。到底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这样做?如果他可以说话,可能会说什么?

四、把讨论设在分歧处

以《凡卡》为例,即便爷爷收到凡卡的信,他能回家吗?这个问题的设计,可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效果,因为它能巧妙地引导学生深入研究教材,研究爷爷的处境,爷爷送凡卡去莫斯科的原因,又能引导学生于课外查阅资料,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等,实现课外阅读的延伸,从而拓展学习和探究的渠道。

五、把讨论设在朗读欣赏处

《凡卡》中有这样一段话:“天气真好,晴朗,一丝风也没有,干冷干冷的。那是个没有月亮的夜晚,可是整个村子——白房顶啦,烟囱里冒出来的一缕缕的烟啦,披着浓霜一身银白的树木啦,雪堆啦,全看得见。天空撒满了快活地眨着眼的星星,天河显得很清楚,仿佛为了过节,有人拿雪把它擦亮了似的……”抽学生朗读后,抛出这样一个话题:“在凡卡眼里,乡村夜景这么美,他为什么不读得高兴一些呢?”全班讨论,学生们很快形成共识:在凡卡的记忆中,乡村的夜色的确很美,可是他看不到;凡卡看不到这样的美景,就等于无法回到爷爷身边,无法得到爷爷的爱。随后,我又通过假想创设情景:假如这段话描写的是你的美好童年回忆,你想怎么读?学生兴趣盎然。接着,让全班学生用两种语气读这段文字,体会不同的心境,效果出奇地好。

有意义的课堂讨论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课文内容的重点和精华,能提高学生能力,彰显学生个性。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常常由于教师理解偏差,课堂讨论流于形式,为讨论而讨论,没有实际意义。因此,教师必须课前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课堂讨论的内容和形式。课堂讨论的设计,既要重视引导学生在独立钻研的基础上进行讨论,达到求同的目的;又要重视在独立或合作研究的基础上,在讨论中展开争论或辩论,达到求同或者求异的目的。

(作者单位:四川省蓬溪县任隆小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