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14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7年第87期(总第3104期) 导报二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改革之风助教育腾飞
《教育导报》2017年第87期(总第3104期) 导报二版

上接1版)

长期以来,音体美教师紧缺,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教师队伍建设的一大难题,对广安来说也不例外。刘贤述介绍,为了真正能引进所需人才,广安市打破常规,对免费师范生、农村音体美紧缺教师、硕士博士等只进行考核聘任。

借助“试验区”这个平台,广安主动“走出去”,与北京体育大学等高校签订了“校地合作”协议,进行现场招聘、现场签约,以“特殊人才”的方式引进毕业生,毕业生到广安学校上岗后,再通过培训取得相关证书。近3年,全市共招聘和引进教师3000余名,其中音体美等紧缺薄弱学科教师615名、高层次人才107名。

创新培养方式

人才成长开通“立交桥”

“青山清水青少年,华蓥一中混三年。浪费青春浪费钱,不如回家去种田。”5年前,这首打油诗在华蓥市流传,道出了当时华蓥一中的办学窘境,全市初中毕业生报名就读华蓥一中的不到15%;学校高中升本率不到10%;教师成就感低,发展动力不足。

“作为一所薄弱普通高中,如果继续去挤‘普通高中到普通高考’的独木桥,学校不要说发展,就连生存都将变得异常艰难。”华蓥一中校长彭爱民这样总结当时学校面临的严峻形势。

实际上,这是许多薄弱学校共同面临的困境。

“探索综合高中发展模式。采取多种方式,为在校生和未升学毕业生提供职业教育。”广安市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找到了方向。

按《广安市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学校教育融合贯通培养试点方案》,广安在华蓥市、广安区石笋中学、广安外国语实验学校先行先试,然后再将范围扩大到邻水县、前锋区,进而形成全市“由点到面”的推进格局。

“摸着石头过河”,华蓥一中迈向了“普职融通、初高衔接、双向互动、上下互联”的综合高中之路。一是开办职业教育班,即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技能型人才,又打通职业学生进入大专院校的“天花板”;二是开办初高中衔接班,打通初中向高中的上升通道;三是开办艺体特长班,培养学生的艺体特长与艺术天赋;四是夯实文化提高班,采取分类分层,实施差异化教育,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共同发展;五是自主创业班,对升学落榜和就业无望的学生,进行半年培训,传授实用技术,实现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的有效对接。

在对“普职如何转”关键问题上,广安市规定:普高学生可在高二年级第一学期结束前,经过“提出申请、学校审核、确定名单、对外公示、统一考试、合格录取”的程序,再到中职学校对应年级就读;而中职学生在学习一年后也可申请到普高对应年级就读,但参加统一考试的学生一般不超过所在学校本年级学生总数的15%。建立在“学分互认、学籍互转”的基础上,广安市建起了普职“融合衔接、互相贯通、多元立体、合作共赢”的培养机制,满足了学生升学、就业不同需求。

截至2017年6月,华蓥一中职高学生共有900人左右,共开设了农学、建筑、机加等6类专业;普转职工作推进顺利,2016届普转职50人、2017届普转职98人、2018届普转职140人;职转普有序开展,2018届职转普4人、2019届职转普9人;纯职高班规模不断扩大。在规模壮大的同时,教学质量稳定提升,职教高考成绩不断刷新,上本科人数逐年增长。

如今,广安市“普职融合”改革试点实施范围由两个区县扩大到了4个区,学制改革、课程改革等各项改革也稳步推进,为当地教育事业注入无限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