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21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7年第90期(总第3107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在学生心中播下一颗种子
——一位语文教师的“加减法”
■本报记者 何元凯
《教育导报》2017年第90期(总第3107期) 导报三版
“我的语文课能给学生什么样的影响?”隆木田常常这样问自己。或许,每个教师都会问自己类似的问题。隆木田是邻水县坛同中学的一名语文教师,34年的语文教学生涯,也是他的行动研究历程。近日,隆木田给记者分享了自己多年教学研究的心得与成功经验。

专题阅读、“隐形书柜”与“137累积法”

曾经,为了提高语文教学质量,隆木田最朴素的方法就是在课堂上给学生多讲一点,讲细一点。但随着教学经验的增加,他越来越觉得,阅读是个人知识最重要的来源,然而很多时候升学压力压得老师只教课本,这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阅读量。超出课本、处处皆教材成为他的教学原则。

“课本上的东西真的有必要按部就班地讲完吗?”隆木田认为,课本知识只占语文知识的1/3。他大胆地给语文做起了加减法,减法是对教材进行梳理重组,精简部分内容,压缩教材讲授课时。

教材整合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语文教学效率,节省了大量的课内时间,在此基础上他再在课本之外做加法。“每个学期,我都会用一半以上的时间来引导学生学习教材以外的内容。”隆木田告诉记者,在他看来,语文需要打破课内与课外、科内与科外,重构有主题的阅读。

除了阅读课和学生自主阅读,隆木田在自己任教班级开展了晨读晚诵,即每天早晚自习前各15分钟阅读时间。

隆木田极其重视课外阅读,然而记者却没有在他的班级教室看到书柜或图书角。一名学生得意地告诉记者,同学们有更好的书柜,是“隐形的书柜”,并且读书不是散乱地阅读,而是进行专题阅读。

近期正在进行的是“余秋雨专题”。全班学生被分为若干个4人小组,隆木田为学生开出参考书目,每个小组的4名成员分别选择一本购买。例如,其中一个小组学生分别购买了《文化苦旅》《何为文化》《行者无疆》《千年一叹》,成员之间相互交换、相互交流。之后小组之间再进行大循环,这样一人只买一本书却能读到很多书,这就是所谓的隐形书柜”。

隆木田每周都拿出一个课时进行课外阅读教学,并且针对专题组织学生举行读书会,选择学生进行主题演讲。每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班级开展读书节活动,隆木田私人向学生赠书。

2010年,隆木田开始将古文经典引入课堂。为什么要在课本之外系统学习古文经典著作?隆木田认为,一方面,古文是最简洁精炼的表达,学生能从中学习表达方式;另一方面,先哲的思维方式与智慧都蕴藏在经典之中。

在经典阅读中,隆木田在自己班级引入了“137累积读书法”。这是他在网上学到的方法。“1”即每天至少读一遍;“3”即一天选择读3样阅读内容;“7”指连续7天重复相同内容,如从周一到周日重复《易经》《老子》《文心雕龙》中相同的内容。

经典汗牛充栋,统一的方式教给学生的始终有限,也不符合因材施教的教育规律。为此,隆木田采用全面撒网、重点捕鱼的方式,在向全班学生广泛推荐书目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兴趣重点推荐和指导。

曾有怀疑的声音:“你教这些对考试有什么用?”隆木田表示:“不求眼前全然理解,但求在学生心中播下一颗种子,这将对学生产生一辈子的影响。”

即将大学毕业的学生胡爽的事例或许就是最好的印证。胡爽目前就读于江南大学生物工程专业,而这个工科生的书桌上却总是放着《周易》《黄帝内经》两部书。她告诉记者,自己就是高中时在隆木田的课堂上对这两部书产生兴趣的。“你读完了吗?”记者问她。“隆老师曾告诉我,这两部书我一辈子也读不完,越到后面,我越觉得他说得对。”胡爽郑重地回答。

联想训练与“循环日记”

馒头、飞碟、奖状、北大讲堂,这4个词有什么联系?在隆木田的课堂上,学生却被要求用这4个关键词写出一篇作文。就是围绕这看似毫无关联的几个关键词,有学生却写出了4000多字的故事。

这是隆木田作文教学的创新方式之一。传统的作文套路远远不能满足他的“企图”,为了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他将知识树和思维导图等方式引入了自己的教学之中。

“我常想,作为语文老师,能否不要总盯着考试的那些东西,能否在做好应试的同时有一些超越呢?”对于作文教学,隆木田有自己的看法。“天下文章主题大致4类——情、志、理、趣。”他认为,文为心声,作文教学不能只教会学生应试的套路,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观察世界、批判思考、以文载道的方法。

为了让学生练就观察世界的眼睛,又训练批判性的思维,隆木田在他的班级创造了“循环日记”。

“循环日记”由小组学生共同参与,轮流循环,每天课余时间利用日记的形式练习一种课外写作训练方式。在隆木田班上,每一个4人小组共同拥有一个日记本,为了以示郑重,每个小组都要为自己的日记本设计一个封面,包括组名、组训、徽章等,这个仪式化的过程让一本日记本成为了小组“神圣”的共同财产。

“循环日记”一人写一天,可以是关于家庭的、学校的、社会的任何内容,字数不限,但必须有自己的观点。小组成员每天都能看到其中一名组员前一天写的日记,组员可以对作者记录的事实撰写评论,也可对其观点发表看法。在此过程中,组员之间每天都发生着思想碰撞。“这就是一种有生命的写作。”隆木田自信地说。

在隆木田意料之外,“循环日记”还成为了同学之间竞争的平台。日记轮流循环、共同阅读、交流评议,激起了每位组员的好胜心,彼此都想在组员面前展示自己,从而建立起一种组内平等竞争的氛围。

突破传统与课本的作文教学给学生的写作水平带来了显著的提升。现为西南科技大学学生的蒋芃杞是受益者之一。他告诉记者,刚上高中时,写作是自己最大的难题,刚开始写日记时,他总感觉无话可说。隆木田告诉他,写不了一篇,可以写一段,也可以是三两句话,甚至实在写不出,画表情图也可以。在这样的鼓励下,蒋芃杞逐渐打开了自己的思维。“后来这孩子观察生活相当细腻,文字朴素但观点独到。”隆木田说。有一次,蒋芃杞在日记中描写自己经历的一个事件,写了几千字竟收不住笔,后来,在隆木田的指导下,他将这篇日记修改成了一篇短篇小说。

“打开语文学习的空间,放手让学生去读、去悟、去交流、去展示。”这是隆木田这些年来在语文教学研究中的心得。“跨出学校,除了分数,学生还剩下什么?几十年后,学生还坚守什么?”隆木田用两个疑问句阐释自己心目中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