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21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7年第90期(总第3107期) 导报一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十九大代表
《教育导报》2017年第90期(总第3107期) 导报一版

陈绍燕(左一)、曾南(左二)在大会间隙与代表们合影。(图片由曾南提供)

●十九大代表、四川大学党委书记王建国:

为治蜀兴川贡献川大智慧和力量

报告鼓舞人心,催人奋进!我们将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扎根西部、服务社会,为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贡献川大智慧与力量。

报告指出:“鼓励引导人才向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基层一线流动。”我们将进一步通过招生倾斜、急需紧缺的特色专业设置,以及就业引导等举措,大力为西部、四川和基层培养、输送人才。

报告指出,要建立“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我们将进一步鼓励学院和教师积极参与社会服务工作,不断创新政产学研用协同模式,做大做强一批校地共建创新研发平台和技术转移转化平台,推动重大科技创新、关键技术突破转变为社会经济发展先进生产力。

报告指出,要“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我们要全面参与四川脱贫攻坚头等大事”,进一步探索教育、人才、科技、智力、医疗扶贫相结合的川大精准扶贫新路子,高质量、高标准做好对口扶贫工作,为四川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两个跨越”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据四川日报)●十九大代表、西南交通大学教授翟婉明:

瞄准世界科技强国建设目标,不断创新

报告大气磅礴、气势恢宏,治国方略务实可行,鲜明提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容丰富、立意深远,深刻阐释了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担负什么样的历史使命、实现什么样的奋斗目标的重大问题,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和强大定力,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指明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共同团结奋斗的前进方向。

过去5年,科研创新受到的关注支持前所未有。展望未来,我们处在一个最好的时代,激发科研工作者奋力拼搏的良好环境前所未有。报告进一步激发了科技工作者的创新活力,四川省作为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承担了探索如何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探索如何激发创新者动力和活力的光荣任务。作为科技工作者,要瞄准世界科技强国建设目标,不断出创新成果、出创新思想,奋力攀登世界科技高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据四川日报)●十九大代表、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曾南:

我们更应该认真对待自己的工作

非常荣幸作为一名基层党代表参加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聆听习总书记的报告,全程3个半小时。听完报告,我最大的感受是对习总书记的佩服,不愧是党的核心人物,气场十足,68页报告,一气呵成,坚定不移的语气在人民大会堂上空荡气回肠,总书记在整个会议过程中都是站着的,光凭这一点就已经让大家感慨万千了,全场70多次掌声,均是在场代表们自发的。在会议结束后,有的代表发出由衷的感慨:面对党的最高领导人的身体力行,我们更应该认真对待自己的工作。

我觉得报告内容非常丰富,并且很接地气,我们每个人都能从报告中找到与自己相关的点。报告中所提到的“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预防控制重大疾病。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这对我们中医药行业人员是一个激励,是一个兴奋点;其次“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立德树人,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也与我们息息相关,我是特别赞同这个理念。在报告结束前,习总书记特别提到青年,希望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实现,是对青年学子们的鼓励、信任。

(本报记者何文鑫整理)●十九大代表、凉山州民族中学教师陈绍燕:

做好民族地区学生的引路人

我1994年从西南师范大学毕业后,在凉山州民族中学任教至今。凉山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四川民族类别最多、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地区,也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在凉山工作的二十多年里,我切身感受到了国家对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关注和支持。

四川省、凉山州把教育发展作为区域脱贫攻坚的治本之策。现在,凉山在全省率先实现了15年免费教育,大力发展了各级职业教育,还在全州铺开“一村一幼”,每个村庄都有一个幼儿园,并配备两名保教员。随着一项项政策的落实,凉山群众的教育观念也慢慢发生变化。现在,不仅家长大力支持学生上学,外出学生也大量回流。凉山民族中学现在已经发展成南北两个校区,有学生5000余人。

作为一名来自基层一线的党代表,会前,我走访了许多基层学校,发现优秀教师难留,仍然是制约凉山教育发展的瓶颈。比如“一村一幼”政策虽好,但给四川省财政带来了巨大压力,1000多个村幼点,就需要2700多名保教员。

回到学校后,我也会发挥好党代表的积极作用,宣传好十九大会议精神。在平时工作中,我也要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深耕教育教学,做好民族地区学生的引路人,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优质教育的需求。

(本报记者鲁磊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