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4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7年第96期(总第3113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产学研融合”的成长计划
——成都市“首批未来教育家”团队发展观察
■本报记者 殷樱
《教育导报》2017年第96期(总第3113期) 导报三版
日前,“成都市未来教育家联盟基地学校”在崇州市第二实验小学正式挂牌,此次挂牌是“成都市未来教育家联盟”工作由培训学习切换到研究推广的转折点和新起点。

3年前,成都市教育局启动了首批“未来教育家”高端研修项目,经过严格甄选,从11万教师中择取21位杰出代表进行研修。通过3年系统理论与实践的高端培训,这批未来教育家顺利结业,“成都市未来教育家联盟”(以下简称“联盟”)也随之正式宣告成立。

虽然培训已结业,但“未来教育家”项目团队成员的进一步发展需要“产学研一体化”的实践平台,区域内薄弱学校、薄弱圈层学校校长、教师成长也需要“未来教育家”项目团队成员的示范引领。根植于真实环境下的教育实践,“联盟”确定了实践的方向和原则:走向农村、走进城镇,做平民教育的典范。

三年研修

以需求为导向,立足高端引领

从6个板块25个主题构建学习框架,与全国知名的教育专家对话,到北京、上海、中国台湾、芬兰等6个地区、国家参加集训,走出校门、国门,探究更加前沿的教育。……首批“未来教育家”成员、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罗清红谈及3年的学习研修,感慨受益匪浅,“这是一次系统的理论学习和研究实践。”

为了培养具备教育家潜质的优秀校长和教师,成都市首批未来教育家”培养项目于2014年5月启动,由成都市教育局委托中国教育学会负责实施,以需求式高端研修”作为主要培养方式,为每个培养对象量身定制培养方案,实行“一对一”导师制,实施个性化培养计划,为培养对象提供持久的最优成长计划、最新成长资源和最佳成长环境。

该项目以3年为一个周期,第一阶段进行学习、体验、科研等方面的集中培训,第二阶段着重科研、实践、提升方面的重点扶持,第三阶段则是长期关注阶段,着重指导其深化教育实践、提升教育思想,并将其纳入国家级教育专家库,以多种方式推广教育成果。

何为“教育家”?罗清红的回答是,教育家是指通过亲力亲为的教育实践创造出重大教育业绩,对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的教育思想和实践产生重要影响的优秀教育工作者。教育家的标准之一:具有系统、成熟或独特的教育思想,也就是一个流派。

经过3年的学习、实践、提炼,学员们基本形成了属于自己的教育思想方向。如:张显国的“新三生教育”、毛道生的“幸福教育”、刘勇的“语文本真教育”、黎波的“新人文教育”、周兆伦的“诗意教育”。……同时,学员们还进行了课题研究,完成了22个项目课题,58篇文章发表。

未来教育家要面向未来教育,结业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如何将培训学习的成果和课题研究进行实践,并辐射带动全市教师、校长的专业成长和职业发展,学员们也在不断思考。

盟约实践

做平民教育:从书斋到田野

集体研修让学员们开阔了眼界,萌芽了思想。去年培训班毕业前的芬兰游学,在即将离别赫尔辛基的前夜,21位成员集体盟约,誓言要在天府的土壤上,抱团发展,集体攻关,教育实践再3年。

“任何教育家的行为都是乡间的、田野式的,而不是书斋式或象牙塔式的。”罗清红告诉记者,教育家都来自于田野式或乡村式的研究,就是要到最边远、最贫穷、最有需要的地方去开展最真实的教育实践行动。

随后,21名成员自发成立了“成都市未来教育家联盟”,确定了实践的方向和原则:走向农村、走进城镇,做平民教育,并继续接受中国教育学会的管理和指导。为了更好地开展后续实践研究,中国教育学会将签约成都市崇州市教育局、龙泉驿区教育局、大邑县教育局,实施“成都未来教育家基地学校”工程,作为“联盟”的实践基地。

罗清红表示,“联盟”将以3年为一个周期,围绕办学理念和方法、学校管理方法、教师培训和培养、教学研究和教育科研、课程改革和课程建设等方面,全方位、立体化地对基地学校进行扶持和指导,促进基地校健康、快速发展,促进成都教育均衡、圈层教育融合,进而推动成都教育整体发展。

日前,“成都市未来教育家联盟基地学校”在崇州市第二实验小学挂牌,这也是对国家倡导“教育家办学”的有力探索与践行。从实地考察到确定基地校,从校舍装修到校园文化建设,“联盟”成员都全程参与并提出建议,成员们还不定期到学校开讲座,进行教师培训。

据了解,崇州市第二实验小学前身是崇州市金鸡小学,生源具有典型的“二八”特征,学生有80%的进城务工子女,有80%的孩子无法完成持续6年的学习。低稳定性、高流动性,如何确保孩子“离校不辍学,学习不中断”?“联盟”直面现实问题,提出解决策略:搭建空中课堂、实现区域联动,确保学业连续。

学校尝试通过成都数字学校和成都市实验小学远端植入式教学,引入优质资源,尽力让学生离校不辍学,流动不流失,保持一以贯之的学习状态。

“在这样的学校开展真实的实践,才具有普适性、代表性,形成的经验也才可以惠及更多学校和区域。”罗清红说。

自我成长

让教育思想落地生根

在这一实践平台上,首批未来教育家的创新力、引领力、影响力也将得到有力提升,他们的研修成果也会在基地学校的教育第一线生根成长。3年的研修和正在践行的基地实践,除了带动区域内薄弱圈层学校校长、教师的成长,“联盟”成员也将专家引领和自主成长相结合,自身成就与团队进步相融合,让自己的教育思想落地生根。

“3年的研修,让我的教育观念发生了很大的转变。”首批“未来教育家”成员、成都高新区西芯小学校长陈曦表示,过去自己更注重教育实践,研修的过程让她形成了自己的教育主张,反过来,教育实践扎得更深。她将优秀的教育理念带到日常教学、管理之中,学校团队和自己的名师工作室也得到了提升。

对于首批“未来教育家”成员、成都市青白江区大弯中学语文教师吴红丽来说,这更是一次自我成长的机会,对整个教学生涯都奠定了深厚的基础。“每一次外出培训都会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每个学员也要独立承担一个课题。”吴红丽发现,团队让自己发掘了潜能,并引导梳理其教育理念:“以慈悲情怀,与学生共享生命成长,享受教育,反哺教育。”

研修班结业后,对于成员们来讲,成立“联盟”、建设实践基地又是一次新的成长。陈曦认为,未来教育家在未来,自我成长必须是可持续的,并拥有不断向上的辐射能力。“教育家不是培养出来,它也不是一个标签,而是一个学习共同体,一个教育工作者可以展开对话的家园。”

今年,成都市启动了第二批“未来教育家”项目,将此项目做成了系统工程。首批“未来教育家”项目成员也会将经验提供给第二批项目成员参考,如教育思想的提炼、专家资源的利用、交流平台的开发、学习研究的技巧等。

“教育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耐得住研究和实践的寂寞,需要同伴的加油鼓劲。”罗清红表示,做教育要有教育家的梦想,“未来教育家”给了他们一个很大的空间,朝着教育家的梦想行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