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4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7年第96期(总第3113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花香自有彩蝶来
——我与四川省中学校长协会共成长
■曾光福
《教育导报》2017年第96期(总第3113期) 导报三版

2005年,我从西昌一中调到西昌市川兴中学担任校长,彼时,便和校长协会结下了不解之缘。2017年初,我调到西昌二中工作,依然坚守在校长协会的阵营里。在校长协会里,我从最初的普通会员到协会理事,再到副会长,我和协会一起成长。从青丝年少到两鬓微霜,协会给予我的始终是精神层面的引领。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我工作的西昌,地处西南民族地区,教育相对滞后,办好民族教育始终是教育工作者不懈的追求。校长协会的出现,让我能站在更高、更宽的平台上观看世界的精彩。每次年会、理事会的承办学校,都是协会精挑细选的当地最具特色的品牌学校,这让我有机会零距离地接触到省内各具特色的优质教育。每次活动既是视觉上的冲击,也是心灵上的震撼,兄弟学校的规划建设、校园文化、课程改革、管理创新总是给人以启迪,引发深度思考:原来学校也可以办得如此精彩,如此别具一格。我们的足迹,遍及省内每一个市州;我们的眼光,关注全省每一个会员学校,不管是发达地区,还是薄弱地区,都能找到可圈可点的成功范例,找到从困难逆境中突围的典型;我们的思考,也随着每次的参观、考察、学习而提升。在潜移默化中向优质靠近。我所工作过的西昌一中、西昌市川兴中学、西昌二中也从中受益,民族地区的教育也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我想,这种受益不仅是一校一地,在会员学校中应该是普遍现象。协会营造的良好氛围,极大地促进了全省高中的交流,取长补短,共同成长。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一个民间协会能延续30年,还充满蓬勃的生机,必然有其成功的原因。我想原因就在于30年的传承,30年的坚守和30年的创新。协会会长和理事历经10届,每个学校的校长也更替多人,但协会创立之初交流、互助和联谊的宗旨始终被传承,在交流中促进学校发展的使命始终被坚守。而更可贵的是创新。协会的创新大约有三点:一是每年年会主题的选择上,紧跟时代发展要求,关注教育改革前沿阵地,探索学校教育的本质特点。我参加年会的这十多年来,协会先后探讨了“和谐校园、学校文化、课程改革、教育创新、核心素养”等话题,始终行走在教育发展的最前沿。二是协会自身发展上,从“联谊会”到“协会”的更名,凸显了学术性特点,从单一的校长层面的交流,逐步发展为信息部、教学部、德育部多层次的延伸交流,使协会变得更立体、更丰满,各会员学校实现了全方位、多角度的互融互通。三是交流活动的创新上,除了有专家报告,更有会员学校的体验分享,小组深入讨论,论文交流评选。我们一起走进校园,走进课堂,走进思想,一起走出封闭,走出困惑,走出难关。一次次形式的创新,一个个内容的升华,一场场深入的讨论,一回回思想的碰撞,带来了一所所学校的生机勃发。

得好友来如对月,有奇书读胜看花

2005年至今,我始终热心参与协会的活动,曾参与考察过泸沽中学、米易中学的入会问题,到会理一中编修过协会章程,在邛海之滨修订了协会30年大事记,并在2014年成功承办了一次理事会活动。……这些经历都将成为我校长生涯的重要财富。每次的理事会和年会,也成了协会成员聚会的好时光,大家畅谈教育话题,探讨发展大计,交流生活感悟,增进校际友情。接触一位校长即是翻阅一本奇书,参观一个校园就是走进万紫千红。30年的沧桑,并没有磨灭校长们的热情;30年的坚守,换来强大的凝聚力。这种力量看似不着痕迹,却是大象无形,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30年风雨兼程,30年历久弥新,时间的步履总显匆忙,美好的故事早已装满记忆的锦囊。那些属于校长们聚会的盛典,聚了又散,散了又聚,那些年会上永远讨论不完的教育话题,那些活动中对学校发展永远问不完的问题,那些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辩论,那些一约既定万山无阻的聚首,那些老面孔、新面孔,那些老传统、新理念,将成为我们一生中最珍贵、最美好的记忆,也将永远成为我们从一个成功走向另一个成功的永恒动力。

(作者系西昌市第二中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