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4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7年第96期(总第3113期) 导报二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当光环褪去“海归”如何逆境重生?
■本报记者殷樱
《教育导报》2017年第96期(总第3113期) 导报二版
日前,“一杭州女生留学6年花费200万元,回国后被开2000元底薪”的新闻成为网友热议的话题,随后又有“成都女孩花百万元留学回国却做按摩师”的报道,引发大家对“海归”贬值的讨论。近几年,不断见诸报道的“海归就业难”“海归收入比不上大专生”等新闻,将“海归”拉下“神坛”,“海归”头顶的光环也随之弱化。

近年来,“海归”在国内求职市场的优势渐渐减少。不少“海归”斥巨资留学,回到国内,却难以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一份《2017年海归就业力调查报告》显示,近八成“海归”认为自己在就业中存在一定劣势。面对国内发展的新形势和新的市场就业环境,“海归”们如何调整心态和职业规划,加强自身优势提高竞争力,是目前不少留学生和留学归国者面临的挑战。

高学历不是就业保证

注重职业规划任有后发优势

虽然有唱衰“海归”的声音,但“出国热”的趋势仍未减弱。成都一家出国留学机构日前举办了一场留学生态系统展示会,吸引了近千名有意向出国的学生和家长前来咨询:留学到底有没有用?什么专业前景最好?如何避免海归”月薪2000元的悲剧?……

根据此留学机构的统计,学生完成留学学业后的就业意向很高,其中73%选择归国就业。然而,海归对未来的职业规划近一半无清晰目标。该留学机构客户部总监严达妮表示,高学历并不是就业保证,留学生要以职业为前提规划未来,未来需要多栖复合人才,要尽力积累多国实践经验。

“海归”如何避免回国发展不顺或迷茫?严达妮指出,留学生回国后比较缺乏国内的人脉资源、职业机会和发展指导。她建议,学生在留学期间要了解国内外的前沿事物,寻找圈层资源抱团取暖。只要找准职业领域,避免弯路,海归发展后期仍然能体现优势。

在一场留学论坛上,面临复杂的就业环境,留学生如何进行职业规划,提升全球竞争力成为讨论的焦点。企业代表、澳中投资基金中国区副总经理戴玲建议,留学生对就业发展要有明确目标,要在擅长的领域有所造诣。选专业要考虑专业性和地域性的差别,避开与母语国家相竞争的专业。同时,选择企业相对集中的城市,对就业有帮助。

“我们公司也有不少‘海归’员工,除了看重他们在海外的工作经验,我们更希望员工有优秀的情商和逆商。”戴玲表示,情商是指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留学生需要国外多参加社会活动。而对于逆商,她借用企业家王石的话说:“衡量一个人成功的标准,不是他顶峰的时候,而是从顶峰跌落低谷之后的反弹力。”

美国杜克大学毕业,毕马威金融风险管理高级咨询师叶珩认为,留学对跨文化沟通能力、生活适应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都有提升。在求职中是否有竞争力也看行业和圈子。比如,他所在的公司,有一些项目就更适合有留学背景的员工来做,因为他们更了解国外的市场环境。在国内,他们也有自己的校友圈,要善于利用职场社交平台。

2015年,从意大利留学归来的唐天翼则选择了回家乡成都创业。在他看来,即使在国外也要时刻留意国内的变化,不然回国后会“水土不服”。虽然前期可能会遭遇缺少人脉资源、项目资金短缺等各种问题,但留学期间的多元化思维、学到的先进理念、较强的适应能力都会让“海归”呈现后发优势。

近八成留学生选择回国

二线城市成为创业发力点

教育部今年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出国留学与留学回国人数比例从2012年的1.46:1下降到2016年的1.26:1,逾八成留学人员学成后选择回国发展,留学回国与出国留学人数“逆差”逐渐缩小。因此,海归回国就业的竞争压力也随之增大,如何提高职场竞争力,而不仅仅是拿一个留学文凭,对如今的留学生尤为重要。

进入大众留学时代,国内的“海归”圈也面临着一场职场洗牌。“海归”群体的自我定位与企业岗位及薪酬的实际情况不相匹配,使其在求职中容易产生心理落差。企业雇主也开始对海归群体进行筛选辨识,青睐金字塔顶端的精英海归,而淘汰那些出国镀金却缺乏实际能力的“假海归”。

虽然国内很多用人单位不再盲目崇拜“海归”,但并不代表中国对于海归的需求量在减少。相反,有真才实学的高层次海归更加吃香,自主创业成为新趋势。全球化智库公布的《2017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显示,二线特色城市成为海归创业新的发力点,城市发展软实力更受海归创业者关注。

“成都在全国海归创业人数占比中排名第三,仅次于北京和上海。目前,成都市创新创业留学回国人员达1.6万余人。……”在那场留学生态系统展示会上,作为“海归”家长的杨女士仔细地做着笔记,她要把国内最新的留学生创业政策传递给远在澳洲工作的女儿,“希望她能尽快回国。”

成都市近年来也出台了多项优厚的人才政策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留学人员来蓉创业。展示会当天,一场“海归创业项目路演”也云集了不少行业人士参加,10多位有留学背景的“海归”,拿出了他们的各种创意项目进行路演,吸引投资:洗菜专用净化水生物健康项目、牡丹产业链项目、 B2B智能留学项目……投融界人士纷纷表示出了浓厚的兴趣。

四川大学、西南财大特聘教师,实业家蒋昌明认为,海归创投平台可以打通留学“后产业”,搭建资本平台、创业圈层、指导体系,吸引留学生有目的把学业、技术、视角和西部的创新趋势结合起来,集聚创业圈层,打造引导体系。

作为“海归”创业代表的唐天翼就曾利用这个创投平台获得投资资金,他很看好成都的创业环境。“身边大部分的留学生都想回来,一半的海归想创业,真正能创业的不到20%。”唐天翼说,一是因为缺乏资金,二是因为很多留学生的想法在国内不能落地。要想在国内创业,首先要了解国内行情,做到“接地气”。

理性看待投资回报

“海归贬值”不代表“留学贬值”

2013年,从法国留学回国的张娜娜目前在一家银行的普通岗位工作,她很少向同事提及自己的留学背景,也不认为对工作有任何专业上的帮助。“如果单从工作岗位和薪酬来讲,并没有体现出留学的价值优势。”张娜娜说,但出去的收获不是用薪水可以衡量,在外的见识,自己生活能力的锻炼都是无形资产。毕竟,留学的过程比目的更重要。

过去,海外留学经历曾是中国就业市场的一块重量级敲门砖。近年来,随着海外留学人数的增多,出国留学从“精英化”逐渐走向“大众化”,“海归”在求职市场的绝对优势渐渐下降。“海归”是不是贬值了,严达妮认为,留学生涯对于学生价值观、世界观的影响,以及国际视野的形成,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

根据严达妮所在留学机构调查发现,低龄留学人数逐年增加,学生不再扎堆金融专业,能理性看待投资回报。在记者采访的多位留学生家长看来,他们不担心所谓的贬值,因为主要是与工作挂钩,更看重孩子在国外的综合素质提升。

留学到底值不值,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胡光伟就曾表示,大家对留学应该保持社会价值中立的原则,这完全是家庭和个人的权利,留学划不划算,对每个家庭来说标准不一,但一定要先判定好形势,不要盲目走留学这条路。最好基于三个因素,分别是个人的家庭经济、国内市场的需求、国外就学市场。

“更要看清的是,海外留学不一定是高薪的出路。”胡光伟提醒家长们,不要陷入“成功者偏差”误区,通俗地说,就是你所看见的都是成功的,失败者根本没机会让你看见。实质是人们接受到的信息是经过筛选后的结果,无论是留学人才稀少的年代,还是如今的留学“盛况”,留学等于高薪都是错误的。

在唐天翼看来,“海归贬值”不代表“留学贬值”,主要看个人在留学期间的价值体现。即使混学历的“海归”存在,但不能就此否认了留学本身的价值。他很感谢留学经历给他带来的成长,“如果把人的一生比作在走路,我的留学经历就像一辆自行车,需要我用脚使劲才能前进,关键还是靠自己。如果不留学,我可能一直在用脚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