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7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7年第97期(总第3114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美术课:创活学生的审美素养
■朱光娱
《教育导报》2017年第97期(总第3114期) 导报三版

美术学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体现在“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态度、创新能力、文化理解”等方面。教学中,我们可以从课程构建、课堂建设、教学实施和评价反馈等方面探究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路径。

一、百家画坛,“说”尽世界名人名画

“说”名人名画是培养孩子感受美的重要方法。我将每节课的课前3分钟用于学生讲述“我与美术的故事”,内容上,引导学生从美术基础知识、名画欣赏、美术家作品介绍等方面搜集资料,讲述自己对美术的理解;讲述上,引导学生表达能力、倾听能力、交流能力训练,突出对审美认知发表评论;认知发展上,引领学生从美术学科特点出发,提高学生美术素养、拓展美术视野,强化美术学科本体知识。

我将这种做法取名为“百家画坛,我有‘画’说”。课堂上,水彩画技巧、撕撕刻刻画图画、剪纸的起源等话题,成为孩子们讨论的热点。学期结束,我组织开展了“3分钟说天下”活动,征集学生记忆最深刻的话题,收集了200多个话题并整理成册,形成校本课程,固化孩子们的集体智慧,拓展孩子们的美术视野。

二、匠心独运,“做”尽画中各派各法

课堂是培养审美素养的主渠道,我积极探索课堂模式建构,实践“生本课堂”“思之课堂”“学本课堂”理念。教学中,我从“做”上下功夫,通过多样的美术材质和类别,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在课堂内容上,开设水粉画、线描、版画、剪纸、撕刻画等主题课程,引导学生尝试不同的创作美的体验,并通过“课堂教学+兴趣社团+互联网微课”的方式,将训练落到实处;在组织实施上,通过整合学生年龄特征、授课教师特长和课标要求,形成了一系列分年级实施的分层课程。

实实在在地“做”画体验,培养了学生创造美的基本技巧和能力,学生的动手能力明显增强,作品在全国、省、市、区各类绘画比赛中斩获佳绩。

三、品头论足,“评”出你我各美其美

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比如,学生的作业差别较大,是因为他们自身的动手能力、理解接受能力存在差异,不论好与坏,都应采取鼓励的办法,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兴趣。老师应尽可能多地发现学生作业中的优点,给予引导和启发。美术作业大概有4种形式:思考作业、书写作业、绘制作业、手工作业,对各种形式的作业应具体对待。评价思考作业时,要求不能太高,因为小学生受知识面和年龄层次的影响,解答问题时能表达出大概意思就可以了;评价书写作业和绘制作业时,老师应多动手在存在问题的地方做记号,或适当改一改,这样比空洞的说教实际得多;评价手工作业时,应多表扬做工精细、有创意的作品。

四、点燃激情,“创”出孩子美丽人生

用孩子所学美化生活空间,是激发孩子学习美术的重要动力。我以社团建设为途径,把社团作为美术创作课程建设的重要平台,根据学生喜好灵活开展创作课程。

课程设置上,我把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融会贯通,给予孩子大胆创作和展示的空间。开设有扎染、 POP设计、服装设计等课程。扎染社团,让学生在了解传统文化的同时,自己动手制作日常用品,并在期末展示时拍卖他们的作品; pop社团,让学生了解广告艺术的魅力,自制学校宣传活动海报;服装设计社团,让学生充分利用身边可用资源制作服装,每年校园艺术节,学生都会穿上自己设计并制作的衣服走秀。……

同时,引导学生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制作微课介绍自己的创作成果。我们先后录制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川剧》《美术工具的介绍》《剪刀的正确使用方法》《多彩的拉花》等微课,上传到网上供孩子们反复使用。这些创作平台极大地激发了孩子们的创作潜能,体验了美术给生活带来的美好。

(作者单位:四川省成都市红专西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