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9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7年第98期(总第3115期) 导报四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跨界体育老师们的“十八般武艺”
■本报记者殷樱(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教育导报》2017年第98期(总第3115期) 导报四版
他,一位在读博士,左手锅铲,右手球拍,用厨艺和球技征服学生。

他,一位思想型的运动者,在体育课上为学生打开哲学的大门。

他,一位传道授业解惑的武者,成为点亮学生心灵的明灯。

在西南财经大学体育学院,你的厨艺可以是羽毛球老师教的,你的哲学可以是体育老师教的,你的人生哲理可以是武术老师教的……在这里,体育老师不仅仅教专业技能,还讲文学、经济学、艺术、设计等等,他们努力提升自己,用言传身教告诉学生,也许有一天,你会为体育老师而感到骄傲。

 

 

蔡兴林

“不会打羽毛球的老师不是好厨子”

糖醋排骨、红烧肥肠、凉拌鸡、回锅肉、水煮鱼、蛋炒饭……对于蔡兴林的拿手菜,学生们都会如数家珍,甚至感叹道:“大学四年没有尝到蔡老师的厨艺,就等于没有毕业。”

这位常常被学生调侃“应开一门厨艺课”的老师是西南财经大学的体育老师,除了教羽毛球,在学生心中还被贴上了“知名厨师、朋友圈段子手、喜欢秀老婆女儿发狗粮”的标签。

学校每年会组织师生厨艺大赛,蔡兴林参加了9届,拿了3届金牌,3届银牌,2年铜牌,“我上幼儿园的女儿一直以为我在学校教做菜。”蔡兴林笑着说,有时候,学生会在课余时间找一个厨房买菜做饭,让他去教厨艺,学生来家里蹭饭也是家常便饭。

“他会细心观察每个小伙伴喜欢吃的菜,或者有什么忌口,然后精心准备食材。”在学生边蒙蒙心中,蔡兴林是一个对生活很用心的人,他的生活态度也影响着学生。在教学中亦如此,他喜欢发现学生的优点,挖掘学生的潜能。”

在第一节课上,蔡兴林会当着学生的面许下一个目标:“我一定要记住每一个学生的名字和长相。”每一节课,他会用心观察每个学生,看到每一个学生的进步。在他看来,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就要和学生共同参与项目,于是,每个学期他会跟每个学生打一场羽毛球比赛,让学生觉得在老师心中有存在感。

有的学生喜欢打比赛进行自我展示,有的学生喜欢陪练,蔡兴林都会根据学生需求进行配合。有一次,一个学生在双打分组时被“单”出来,十分尴尬,蔡兴林立马决定跟他组合让他重拾信心。那名学生毕业后,悄悄告诉他:“我永远记住了那一天。”

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让蔡兴林的选修课常常爆满。“我在意的不是最终结果,而是从60分到80分的进步空间。”在他的体育课上,蔡兴林会给学生很多努力的机会,并利用课余时间给有需求的学生“开小灶”。

蔡兴林认为,除了教授体育技能,体育课还是一个互动平台,他会设计大量的小游戏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体育课还有很多非体育素质,比如服从、进步、团结、协作等,都需要学生在课堂上去获得,他还要向学生渗透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这也是他喜欢与学生分享生活乐趣的原因。

“在财经院校教书,不懂点经济学都不好意思跟学生聊天。”蔡兴林知道,作为体育老师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还需要跨学科的知识来“武装”自己。于是,他通过努力成为人口学专业的在读博士,用实际行动来证明“不一样的体育老师,不一样的蔡老师”。这才是真正的言传身教。

如今,学生遇到一些与体育相关的金融问题也会向蔡兴林咨询,有搞体育保险的,有做体育产品出口贸易的,蔡兴林都能指导一二。他表示,体育本身就是跨学科的,比如体育场馆的建设就是与建筑学的融合,体育赛场的规划会运用到物理和数学等知识,“我们的体育老师就是这么不一样。”蔡兴林自信满满。

 

王国亮

做一个思想型的运动者

从希腊神话到奥林匹克精神,从康德理论到奥地利经济学派,从古希腊哲人的宇宙观到现代法兰克福学派对工业文明的批判……在王国亮的《定向越野》课上,他会抽出一点时间与学生分享最新的阅读感受,师生同坐银杏树下,畅聊古今,宛如一个小型“柏拉图学园”。

从北京体育大学毕业后,王国亮做体育老师已逾30年。“体育老师到底要讲什么,我自己也没有想通。”除了从功能角度去解释体育,王国亮一直在琢磨“什么是体育”,渐渐开始用哲学的方式来分析体育的概念。

“体育是西方思想之树上开的一朵花。如果不了解这棵树,怎么研究这朵花呢?”

于是,王国亮开始读《希腊神话》《荷马史诗》,研究欧洲发展脉络,学习康德理论,了解西方经济史,“只有对这个世界的发展史有一个基本了解,你才能从多角度去研究体育的发展脉络。”王国亮说。

他的课堂总是穿插哲学探讨,启发学生通过运动去思考人生意义。比如,他常常利用定向越野课,跟学生讨论跑步的无趣哲学。定向越野课类似寻宝游戏,给学生一张校园地图,通过找到地图标明的位置完成任务。

王国亮告诉学生,虽然大家更喜欢球类运动而不是跑步,但有趣背后的无趣才是基础。他用康德的哲学来给学生讲跑步的意义,认为“理性”是人类最高的认识能力,跑步能增强意志和理性,提高自律。这让学生常常感慨:“刷新了自己对跑步的理解,原来跑步也是一项哲学运动。”

从运动场走向理论思考,王国亮开始尝试改变上体育课的方法。2006年,他在学校开了一门“奥林匹克文化”理论课,给学生讲奥林匹克精神,以及背后的文化、哲学和经济。“奥林匹克就是讲人类文明史,我也会用古希腊的小故事来分析人性的多样性。”他说。

同时,在王国亮看来,体育也是一种生活习惯,“思维体操”更应成为课堂的重要内容。他曾尝试将数学知识运用于体育教学,让4个同学闭上眼睛,将一根绳子围成正方形。在构造直角的过程中,很少有学生会想到用“勾股定理”。

“从数学本源的角度来看,我的数学真的有一部分是王老师教的。”学生王帅说,数学的根基——数理逻辑本就源于哲学。早期的数学家很多也是哲学家,比如王国亮上课经常提到的笛卡尔,他创立了解析几何,也提出了“我思故我在”。体育从来不是一门单独的学科,“王老师为我打开了哲学的大门,也深深影响了我的价值观和是非观。”

“我争取做一个思想型的运动者,你们要做一个运动型的思想者。”这是王国亮在课上常常讲给学生的话。课后,他也会推荐学生去读古典名著,让学生回到文本里去,然后一起探讨读后感。他觉得,这个过程不仅是教育学生,也是在进行自我教育。他很享受这样的教书育人,如他所说“世界本无趣,乐趣来自人本身,人的思想就是最有趣的东西。”

 

 

彭浩

要传道授艺,还要和学生交心

“跟着彭老师学武术,虽然没有成为侠客,却对生命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得到另一种人生价值。”这是学生对彭浩的评价。在第一节武术课上,彭浩首先会跟学生讲到武德,他把“武术”的“武”字拆分成“止”与“戈”,指明:“拥有这样的能力,不是用来伤害人,而是用来化解纷争。”

彭浩是西南财大的体育老师,在他的武术课上,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分成各种“门派”,比如青城派、峨眉派等,甚至可自由命名。彭浩解释说,武术可以教会人勇敢、自律,还有团队精神,分门派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有一种凝聚力,实现良性竞争。

太极拳、形意拳、咏春……从术到道,彭浩不仅会教每一个招式,还会讲述每个招式背后的文化传承。“中国武术是一种文化现象,就像一本历史书,我会让学生去追本溯源。”彭浩开着玩笑说,自己有时就会把武术课上成历史课。教到太极拳,他也会给学生分析拳术背后的道家思想。

学生申宸至今对彭浩的回旋踢记忆深刻,也喜欢老师在课上讲的大道理小窍门。她回忆称,讲太极拳时,彭老师会讲到“眼观鼻、鼻观口、口观心”,不光告诉学生动作,还会讲到每个动作的意义。讲形意拳时,他会讲到五种拳法对应五行的相生相克,进而联系到人际关系、情侣关系、夫妻关系等。

“体育课不只是教一门技能,它是一个传道授业解惑的平台。”彭浩认为,教育的本质是激发人想学习的动力,知识会有很多学科交叉,他从来不会把自己仅仅定位在“体育”这个科目上。“知识就像一个海洋,海龟不会总在同一个点。”所以,他将体育教学向人文、历史、文学、哲学、金融等方面延伸。

要涉及这么多知识面,这也促使彭浩有不断学习的动力。从体育到快乐学习理论,从特蕾莎修女的大爱到村上春树为什么爱跑步,从霍金的《时间简史》到司汤达的《红与黑》,他都能侃侃而谈。

除了传道授业解惑,彭浩也意识到,体育课还有很多非功利体育教育,他希望和每一个学生建立友善的关系。因此,他会以快乐教育为核心,用动机理论去设置一些教学手段,和学生交流共同话题,分析他们的行为习惯和面目表情,“学生在课堂上开不开心是可以观察到的。”

彭浩举了一个例子,比如他让学生去跑步,有的学生会十分乐意,有的会说““不好,太辛苦。”还有一类学生总是沉默不语,老师要去思考“他们为什么不说话”。为此,他还专门去研究了心理学来帮助教学,在他看来,学生的精神状态永远是第一位,他愿意成为学生倾诉的对象,做他们的精神导师。

“对我触动最大的是彭老师的真性情,他虽然是个武者,但也很感性。”申宸记得,有一次彭老师在来学校的路上堵车,耽搁了一点上课时间,他首先想到和学生电话联系,向学生道歉。学生们说要等着他,让他别着急,彭老师感动到眼红。“他是真的把学生当朋友,至少是当做可以认真聊天的成年人,所以,我们也愿意向他倾诉内心。”

记者手记

在记者与这3位体育老师的交谈中,他们的教学目标与人生视野打破了大家对传统体育老师“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刻板印象,其知识面的广度和宽度已不能仅用“体育老师”来定义。虽然他们所涉及的领域各有侧重,但不难发现,他们身上总有相似之处:跨学科的知识储备,不断进行自我提升,与学生平等相处,不仅教授专业技能,还能做学生的精神导师,深受学生的喜爱。

据了解,在这3位老师所在的体育学院,还有很多体育老师多才多艺,比如懂时尚、做设计、搞插花艺术、讲金融……逐渐形成一个复合型体育教师群体。如何培养出适合当前多重需求的复合型人才,是教育面临的新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