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8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5年第3期(总第2780期) 导报一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米易教育新气象
■本报记者杨钢鲁磊
《教育导报》2015年第3期(总第2780期) 导报一版
2015年的大幕已经拉开,本报记者分赴全省各地,深入基层一线,走进读者当中,用心倾听师生心声,用笔记录教育变化。本报自今日起开设“新年走基层”栏目,陆续推出记者走基层的所见所闻所感。让我们跟随记者的脚步,到基层去,到师生们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去。

“米易县这两年真不一样了,你们有时间过来走走!”在攀枝花市教育局副书记杜仁安的再三邀约下,2014年的最后一天,记者赶到了这个四川南隅的小县城。

对于一个地方,感情越是深厚,也越牵肠挂肚。记者曾在与米易相邻的凉山彝区支教,深知在边远的山区县,教育发展不均衡的问题相当突出。学校有没有安全敞亮的校舍?教师缺不缺?教学器材够不够?这些,记者都迫切想知道答案。

学校条件改善,教师工作更有劲儿了

隆冬的米易,阳光依然明媚,三角梅迎风怒放。

课间操时间,米易民族中学的学生正在标准化的塑胶跑道上锻炼。现代化的运动场、教学楼,在群山的环抱中,显得格外靓丽。

学校德育处主任邱德友带着记者在学校里走走看看,说会有惊喜。我们将信将疑地跟着他。

走到一扇栅栏门前,邱德友打开门锁,记者探身进去,眼前别有洞天。桫椤、珙桐、红豆杉、鹅掌楸等珍稀植物郁郁葱葱,红白二色的山茶开得闹闹攘攘。玻璃温室里,各种热带植物绿影婆娑,争奇斗艳。

“这是学校的珍稀植物园,也是学生的课外实践基地。”邱德友告诉记者,米易民族中学是2005年在米易师范校和农管校的校址上建立起来的,60%都是彝族学生。那时候校园狭小,条件简陋,不要说课外实践,晚上都是二十多个学生挤一间宿舍。

看着眼前的景象,邱德友兴奋极了。他指着学生宿舍,“看!这就是过去教学楼的位置,一点儿都看不出原来的样子了!”

米易县县长许军峰说,高起点才可以弥补晚起步。近年来,米易县先后投入资金7亿余元,新建校舍近30万平方米,彻底消除了全县中小学的D级危房,学校办学条件极大改善。

“我们学校就是2012年开始改造的,现在学校面积扩大了一倍,学生人数也由700多人增加到现在的1500人!”邱德友的喜悦溢于言表,“环境变好了,工作舒心了,干起事儿来也更有劲儿了。”

“孩子们离不开我,我也离不开孩子们”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是贫困山区教育发展的“拦路虎”。可喜的是,近几年,在县里的支持下,从城镇到乡村,学校的硬件条件都有了极大改善,新的校舍建起来了,崭新的教学设施设备买回来了。

在推进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米易县还开始了师资均衡的探索。

“我在学校很开心,很享受!”在米易一中的操场上,生活老师穆恩芳正在和其他老师打羽毛球,这是她们工作之余最喜欢的运动。穆恩芳以前在一家民办学校工作,2007年,米易县面向全县公招生活教师,“一听到消息我就报名了。”

米易一中校长陶开云告诉记者,过去米易当地学校没有生活老师的概念,学生的生活指导都由一线老师兼任。在米易县校园改造的过程中,也对学校布局进行了科学调整。按照“初中集中办学、小学高段相对集中、小学低段就近入学”,将薄弱学校改造与寄宿制学校建设相结合。“寄宿学生多了,对生活老师的需求就更迫切。”

“这些学生刚从小学升上来,很多又是第一次离开家人,所以我们就充当了他们在学校里的“爸爸妈妈”。尤其是学生的情绪疏导、青春期生理知识指导,这些都非常重要。”穆恩芳眼里满是笑容,她说每一次走在大街上,遇到很多学生亲切地叫“穆妈妈”,“真的非常满足!孩子们离不开我,我也离不开他们了。”

在米易一中,记者还遇到了来自湖北襄阳的“引进教师”阮燕,问及她为何要选择米易,阮燕高兴地告诉记者,这里的气候条件、教学环境,都让她感到很惬意。

不仅仅是阮燕,为了提高办学水平,米易县以优惠的条件“筑巢引凤”,近年来共引进近300名优秀高校毕业生充实到教学一线,引进了骨干校长、教师80人,师资队伍不断壮大。

像大学校园一样的民族村小

在去往米易湾丘彝族乡的路上,记者看到公路边的荒草滩里,有一座漂亮别致的建筑,高大的棕榈树映衬着砖红色的墙面,一派南国景象。

当得知这是一所民族村小时,记者惊诧不已,连忙招呼师傅停车,拐进去看个究竟。记者兴奋地把学校照片拍下来上传微信,让大家猜是哪儿,十有八九都评论“你们在攀枝花学院吧?”

湾丘中心校校长付才能接待了我们。他介绍说,湾丘彝族乡位于米易、凉山德昌和会理上线交界,是米易最边远的乡镇之一。我们所到的叫热水小学,有学生近300人,校址过去在一座矿山上,既危险,粉尘污染又大。去年县里投资近千万元,把学校搬到离村民聚居点较近的河谷地里。

热水小学4年级学生卢金兴告诉记者,以前学校在半山腰上,路程很远,上下学都需要父亲骑摩托车接送,现在从村里走20分钟就可以到学校。6年级学生母小婷在毕业之前搬进了新学校,她特别喜欢学校新开的电脑课、音乐课和美术课。

村小负责人郝丰高兴地说,新校建好之后,县里还给配上了30台电脑、30台电子琴,每间教室都装上了多媒体教学系统。“现在村小学生也能和城里学生一样享受优质教学资源了。”

离开热水小学时,正赶上学生们课间锻炼,每一个学生从教学楼出来,都礼貌地向记者微笑问好。冬日的阳光暖洋洋的,记者的心里也暖洋洋的。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这是写在米易教育局大门围墙上的一句话,一句再普通不过的话。在走访中,记者看到了米易县教育的新气象,更感受到了米易是如何把这两句话落到实处。就像米易县县长许军峰说的,搞教育决不是喊口号,只要明确方向,措施给力,边远山区的教育均衡发展就不会是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