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16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7年第101期(总第3118期) 导报四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雪域燃灯者
——记阿坝县麦尔玛中心校教师华尔措
■文/本报记者何文鑫 图/本报记者屈辉
《教育导报》2017年第101期(总第3118期) 导报四版
在藏区教书31年,令华尔措感到欣慰的是,再也不用为学生不来上学发愁了。

之前,每到4月,华尔措就开始焦虑。那是雪域高原开挖虫草的季节,也是家长们纷纷给孩子请假,带他们一同淘金的日子。更糟糕的是,这可能就是这些孩子失学的开端。

令华尔措感到欣慰的是,如今再不用为学生失学而发愁了。

踏遍千里,只为多劝一个学生回到课堂

到陈理多吉家去的那天,是8月中旬,雨一直下着,华尔措冒雨骑着自行车前去。

读到小学六年级,阿坝县麦尔玛中心校学生陈理多吉的父母便觉得够了,再上学也没什么意思,准备让他回家一起放牛。

陈理多吉想继续念书,却又不敢违背父母的意愿。班主任、藏文老师华尔措了解到情况后,又踏上了劝学之路。

经过几次上门劝说,摆事实、讲道理,华尔措终于做通陈理多吉父母的工作。小学毕业后,陈理多吉便继续留在校园,并于2009年考上甘肃民族师范学院。现在,他已是麦尔玛中心校的一名教师。

“可以说,没有老师华尔措的上门劝说,我今天也早已是在放牧了。”聊起恩师华尔措,陈理多吉的言语中既有感激,又有崇敬。

像陈理多吉这样的学生,华尔措前前后后不知经历了多少,她没有细数过。她只记得,两个乡的千余平方公里,她的脚踏了个遍。

1986年,华尔措从马尔康民族师范学校藏文专业毕业,回到家乡阿坝县查理乡中心校做一名普通教师。教了8年后,调到麦尔玛中心校,便再没挪过窝。

怀着满腔热情扎根藏区基础教育,华尔措不怕条件艰苦,即便是住很差的筒子楼。她努力实践着自己所学,想尽办法提高教学质量,并在刚教书不久就获得县里和阿坝州的表彰。

真正令华尔措揪心的是,学生的失学问题。

“环境封闭,牧区不少家长看到不多样的世界,认为上学还不如放牧重要。”华尔措说。

并不是老师去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家长就会松口。麦尔玛中心校校长扎西求戈补充道,以前去劝学,难度大,甚至还得邀请当地德高望重之人一同去劝,才会达到效果。

有的家长要带着孩子去挖虫草,被老师“逼”急了,甚至会雇一个孩子来代替自己的娃娃上学,让老师们哭笑不得。

华尔措家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她上学那会儿,许多同学读完小学就不再读了,有的前一天还在,后一天就回家了。她家离县城近,父母开明,支持她和妹妹读书。如今,妹妹也在县里教书。华尔措说,是教育让她看到不一样的世界。

第一次劝说无果,华尔措就得去第二次、第三次,直到家长都被感动了,她才松了一口气。高原藏区,人烟稀少,路途遥远,气候多变。华尔措时常得自己带上干粮,步行、骑马,再步行。牧民四处流动,但哪怕是大雪天,华尔措也坚持一点点接近她的目标和理想,跟着追。

学生失学,除了父母的观念,也有学校条件的原因。以前,学校校舍紧张,只能提供少量住宿,而且只能睡大通铺。牧区家庭流动性大,学生上下学不便,即使一些家长想让孩子继续读书,也出于安全考虑,放弃了。

华尔措刚到麦尔玛中心校时,只有一层楼,学校连电灯都没有,学生晚自习和老师备课只得点蜡烛。去年,老师们搬进了学校新修的教师宿舍。学生也睡上了较为舒适的铁架床,另一侧,一幢新的宿舍楼正在修建之中。

“条件好了,学生资助政策多,吃住不愁,加上宣传,家长们都会把孩子送来。”现在,基本不用再奔走数公里去劝学了,华尔措终于舒了口气。

前路崎岖,“我陪你们风雨无阻”

千辛万苦把学生劝回学校,让他们留在这里继续念书求知。之后,又该如何让他们对学习更有兴趣,学得更有质量,成了摆在华尔措面前的紧要事。

藏地学生底子薄,基础不牢固,汉语不熟练,学习吃力。华尔措就去做汉语教师的工作,请他们上课时语速放慢点,多点耐心。“令人欣慰的是,经过沟通,汉语老师很理解,也肯下功夫,娃娃们进步就快了。”华尔措笑着说。

在她的课堂上,华尔措也在充当着汉语和藏语互通桥梁的角色。她教的是藏语,就用民族语言同学生沟通,多讲一些内容,让他们多接收。有时候,也夹杂一些汉语,学生不懂,她就充当翻译。学生在学习上慢慢有了自信,厌学情绪也就少了。

点开陈理多吉的微信朋友圈,可以看到他经常贴学生去野外活动的照片。孩子们或戏水,或野炊,或奔跑追逐。他说:“这是密切师生关系的重要方式,他们玩起来了也就缩短了距离,愿意与你沟通。老师华尔措原来就是这样带我们的。”

学生在草原上生活,性子野,不愿意受老师和学校的束缚,在教室里也坐不住。

华尔措便时常带着学生去山上玩。在学校不愿意讲的,到了空旷的野外,孩子的天性得到释放,跑到华尔措跟前问这问那。学习上的困难,和同学的不愉快,家庭的纠纷,什么都愿意跟华尔措分享。

不过,其他原因落下的课还得补上。挖虫草的季节,父母带着孩子上了山,一去可能就是两三周。华尔措就在空余时间和冬天给学生补。

陈理多吉那时是班上最小的,是学习“困难户”,假期时就被老师叫到家里去补习。不仅不收费,他和不少同学还在华尔措家免费吃喝。聊起往事,陈理多吉自觉亏欠老师太多。

率先在当地免费给学生补课,华尔措持续的行为感染了身边的老师,更多的人加入这一行列之中,保证藏地孩子充足的教育养分。

正常上课加课外补习,华尔措的时间被教学占得满满当当。“可自打我1999年来校工作,就没见过她迟到和缺席。”扎西求戈觉得简直不可思议。

这“不可思议”的背后,是华尔措的放弃。放弃出席亲朋好友的婚丧嫁娶,放弃休产假,放弃对家人的日常陪伴。在她的世界里,当老师责任重大,事关孩子的一生,更何况是在藏地教书,她需要对每个孩子负责。

然而,付出一开始并不能得到理解和支持。她给学生补课,有家长不乐意,觉得耽搁了一家人去挖虫草和放牧的时间,甚至有的家长还来学校吵闹,说很难听的话。

华尔措并没有退缩,她认为是对的就去做,为了学生的未来,一切都是值得的。她曾经的座右铭是这样的:“不管前路如何崎岖,我陪你们风雨无阻,星夜兼程。”如今,家长再也不阻止补课,还登门感谢华尔措的付出。

在同事的记忆中,为了学生,华尔措连领导的面子也不会给。一次,上级领导来校视察工作,学生被召集在操场点名和欢迎。天气寒冷,上课铃响后,华尔措在教室没见着学生,便冲去操场。

“这么冷,孩子们冻坏了,怎么办?还上不上课了?改天检查不行么?”一长串的发问和大吼,华尔措的怒气让场面颇为尴尬。学校领导一番劝说,才消了她的火气。

《五灯会元》序中说:“是之灯者,破愚暗以明斯道。”对于麦尔玛的孩子们而言,华尔措给了他们特别的庇护和指引,她就是在雪域高原为他们照亮前行道路的燃灯者。

身正为范,“她的精神力量让我不得不远离放弃”

刚回到母校教书那段日子,陈理多吉不知道该怎么上课,心情低落。

又是老师华尔措拯救了他。一天下午,电话打过来,华尔措让陈理多吉去家里。师生俩聊了很久,回忆过去,谈教学。陈理多吉仿佛又倒回往日时光,在老师家补习,一群同学跟着老师上山玩,以及8月的那天,老师骑着自行车来到家里劝说父母。

华尔措把自己20多年来与学生的相处之道一一告诉他,如何关心学生才能让他们接受,如何备课,如何批改作业。

陈理多吉豁然开朗。同在一个办公室,时常得到华尔措的鼓励和指导,没花太长的时间,他便摸索出了教学之道,也渐渐体会到当好一个藏语老师的乐趣。

受华尔措的影响,有7个她教过的学生先后回到麦尔玛中心校教书。他们成了同事,但更多时候,仍然像学生一样受到华尔措的照顾。她从不厌烦地传授自己的经验。

2011年,学校安排陈理多吉当班主任。除了上课,还得管学生大大小小的事情。没多久,他便陷入焦虑之中,睡不着。

“你还不肯退休,不肯歇下来,我教了几年就想赶紧退休最好。”无奈时,陈理多吉就跟华尔措半开玩笑地说。他也很好奇,老师哪里来的那么好的精力,每天都像打了“鸡血”一般,尽管他已经熟悉老师。

不曾想,老师这回没有笑呵呵地劝慰他,而是一顿呵斥:“我都教了几十年了,还没觉得累,还觉得跟学生在一起最快乐,你才多少岁?那么年轻,退休了干啥?”

陈理多吉再不敢动这种念头,在华尔措的鼓励下,他试着带学生出去玩,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对低段学生,严格训练他们的生活习惯;对高段学生,则采用谈话、讲道理的方式,让他们明白自己学习和生活的目标。效果明显,他的焦虑也就此消失。

“她的精神力量让我不得不远离放弃。”陈理多吉说。

华尔措把每一天都当成第一天,充满新鲜感。对于自身的学习,华尔措同样如此,从不停歇,成了同事心中的标杆。

虽然教的是藏语,但是华尔措没有放弃提高汉语水平,经过一番努力,终于在2000年通过普通话二级乙等测试。

在课堂上已经很受学生欢迎的她,遇到县内外的教师交流,一定会去跟人交流与取经。近年来,随着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的逐步普及,教学手段得到丰富。2012年,华尔措又自学电脑,笑着向年轻教师讨教,做 PPT,提升教学水平,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采访结束,华尔措快步走下楼梯,走向教室,赶去给学生上课。6月的藏地,天空飘起密密的雪,远处山上早已覆盖了厚厚一层。身后无人,长长的过道延伸,犹如华尔措几十年如一日的教学生活。在大雪天、在农忙时,走向学生家,身后是她踩出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