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21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7年第103期(总第3120期) 导报四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愿师草木
——读《草木初心》
■刘敬
《教育导报》2017年第103期(总第3120期) 导报四版

“一见钟情”这个词,远非止于红尘男女间两心之相悦。譬如,一滴清露之于一朵野花,一丝微风之于一竿翠竹,一抹斜阳之于一痕远山。再譬如,一湾湖水之于一个垂钓者,一坛佳酿之于一个善饮者,一本文集之于一个阅读者——由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的杨先武老师的散文集《草木初心》,于我而言,即是一见钟情,读而倾心。

古诗云:“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你我皆凡人,源于土,且终将归于土。唯有草木,亘古绵延,枯荣虽有期,绿意却无涯。在作者眼中,草木是邻,是伴,是挚友,亦是知音。虽说微信时代,乐趣无穷。但这一份乐,常常拘囿于虚拟的朋友圈,手机一关,徒余怅惘;这一种趣,每每逃不过晒图片抢红包,热闹背后,空虚散乱……人生的田园,或就此而荒芜。作者深谙此义,故而情寄草木,爱洒乡野,低吟浅唱,率性成文,进而择优选精,结集成册——文字,如同草木,总是潜滋暗长着梦想的幼芽,它们矢志不渝地相信,春天,下一个春天,再下一个春天……将如约而至,接踵前来。

那是一个叫杨村的地方,作者的老家,有山有水,有田圃花草,有乡亲父老。一方水土,四季菜蔬,养的是性情,育的是心灵。谁说草木无情?那是你的心灵蒙了尘。作者并非植物学家,其文字亦非旨在科普说明。作者从杨村一路走来,师范学习整三载,教书育人12年,专职教研18个春秋,工作上敬业乐业、有声有色不说,偶得闲暇,即读书种菜;稍有时间,便侍花弄草——爱,不曾改变;情,不曾易移。哪怕是一丛荆棘、几条水草,哪怕是一茎葡萄、几根白茅,在作者笔下,亦是那般灵趣盎然,温情暖心。

作者由草及花,由花及人——种花人、赏花人、怜花人——描花木之慧根灵性,抒人生之缱绻深情。从《人面桃花》始,至《石榴花》终,这一部分近30篇佳作,皆以诗词“引路”,却非纯粹的赏析,牵强的解读,而是自然随心,涉笔成趣,短章中见智慧,散淡中透真情。

与作者前一本著作《语文笔记》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此书中绝大多数篇章精致灵动,诗意流转,属千字左右的“散文诗”。又因数十年如一日地读书、教学、研习之故,作者的语言如泉汩汩,流溢多彩,妙喻信手拈来,排比气贯势涌,呼告情动于中。晏几道的小令让他惊叹,“如出水芙蓉,清丽可人。初见,像小时代样的小清新,再见,张爱玲般的倾城倾心。”苏东坡的“东栏梨花”之白让他感喟,“是洗尽铅华的白,是曾经沧海的白,是宁静清明的白。”就连我们熟视无睹的瓠子花,作者亦陶陶然乐于“风中雨中听声,日中月中观影,花中蕊中寄情,闲中闷中作伴”。

在作者眼中心底,一花一草,自有情怀。是的,草木不言,却丰瞻了岁月,丰润了人生。《桔树也通情》一文便是最好的例证。可以说,全书百余篇美文,唯此篇大不同。其以时间为序,串亲情为线,看似写桔,实则写人,将母亲从感冒入院到溘然长逝的那段日子详写实描,并插叙少时母亲以桔叶神奇止痛,以及大寒天气,母亲用破棉絮层层包裹为树御寒救命的往事,将爱与痛、生与死、挣扎与抗争、天命与人情丝缕交织,凝于笔端。树与人,皆有灵。母亲病了,树也身伛叶凋;母亲走了,树也枝落露泪。全文计七千余字,读来却不觉冗长,反倒心心念念被作者字里行间流溢的一片真情牵着,引着,不敢旁骛,不忍释卷,不禁泪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