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21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7年第103期(总第3120期) 导报四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放眼教育的远方
——读《前方是什么》
■梁好
《教育导报》2017年第103期(总第3120期) 导报四版

《前方是什么》是吴非继2006年《不跪着教书》出版后的第二本随笔集,时隔现在已近9年,然而,书中所讲述的教育界种种现象,读来却是那样的真实,就像发生在身边,历历在目。

诸如,学校、社会、家长对高考分数的极度追逐,疯狂的教辅市场,媒体对素质教育的质疑,招生中的腐败,不务正业的校长,不切实际的行政检查,从来不读书的语文教师,等等。教育改革并没有改掉这些教育的顽疾,相反,应试教育的空气愈加浓烈,学生依然是考试的机器,教师依旧只会“跪着教书”。

正如吴非所言:教育界上空仍旧没有一方明朗的天,我们仍然没有呼吸到自由的空气,当今中国教育界的许多现象令人羞愧,如果对那些丑恶现象保持缄默,甚或从中分羹,则意味着无耻。

现今的教育令人烦躁,竞争的残酷和应试的压力,不仅严重地摧残着学生,而且时时刻刻都在裹挟着教师。“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在应试的压力与环境下,学生的眼中只有分数,教师的眼中只有成绩。成绩高于一切,分数胜过生命,在分数与成绩面前,教育的本质早以被逼仄在阴暗的墙角,人性的美好,生命的多彩亦已变得暗淡与苍白。

在《从人到狼》一文中,吴非老师这样写道:“时下在学校里能见到这样的学生:他目中无人,可是教师对他另眼相看;他有什么不满;不屑于对教师讲,而是直接与校长交涉:如果谁指责他缺乏教养,教师解释说:‘不过他成绩很好’。”

这就是现实,真实的教育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我们的许多学校培养的并不是学生、不是未来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与接班人,而是学生的分数。一好遮百丑,只要有了成绩,一切都可以免谈,只要有分数,而人格、精神、品质,都可以忽略。

几年前曾到一所知名的中学参观学习,这所重点中学的校长大谈特谈每年高考考取多少名牌大学,多少个北大,多少个清华,而之所以取得如此成就,就是在于学校的培优工程。优生单独编班,月考排名调整座位,特优尖子生安排宿舍单间,安装空调,可以由父母陪护。正是这样的特殊照顾,才让一个个清华、北大学子的名字镌刻在学校的校史榜上。这不正是吴非9年前所描述的现象吗?这样的做法,我们能够看到学校对尖子生的优待,似乎将“以人为本”做到了极致。然而,这样的教育真的是“目中有人”吗?学校在对这些尖子生施以特殊照顾之时,是否考虑到其他学生的感受?是否想到这种等级化差别的教育,会给学生带来心灵的伤害?而学校这样做,到底是为了尖子生,还是尖子生考试的分数?为了高考的辉煌?恐怕,即使不说,大家心里都一清二楚。

教育“目中无人”不仅仅是眼中没有学生,没有将学生当成生命的个体,而作为教师,同样被忽视以至无视。

社会习惯将老师视为春蚕,当成人类文明的工程师,但是,这样称谓也只能是称谓,除了教师节那天,教师能够获得充分的关注吗?他们的生存状态,他们的精神世界,他们的内心苦闷,又有谁去关注呢?

吴非力透纸背的文字,给我们还原了教育的现实与真实,但是,从吴老师的文字中,我们看到的却绝非是教育的绝望,而是一位具有深切教育情怀、具有思想力的老教师,对教育前方的指引,对教育本质的探寻,对教师精神的唤醒。

让我们再温吴非老师的这句话,作为文章的结束:“中国的教育将往何处去?明天,谁来建设这个国家?这些问题,如果我们不思考,也许就没有人去思考了。中国人应当铭记教育守望者们在艰难困苦条件下的付出,没有他们神圣庄严的工作,就无法铸造国民雄健的魂魄,而一切发展也将化为乌有。人可以没有宗教信仰,但是从事真正的教育需要宗教般的执著精神。”

教育的前方是什么?需要我们共同追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