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25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7年第105期(总第3122期) 导报二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改革放权,让学校迸发活力
——访成都市武侯区教育局局长陈兵
本报记者 倪秀
《教育导报》2017年第105期(总第3122期) 导报二版

记者最初,是在何种动因下,启动“两自一包”改革?

陈兵:一方面,是因为“全能管理”制约学校发展活力。教师入与出”管理机制不能适应学校发展需要。“政校分开、管办分离”推进困难,学校缺乏办学自主权,发展能力不够、活力不足。另一方面,是绩效工资制度难以发挥激励作用。此外,新建校教师缺编导致上学面临新难题。

正是为了破解这两大方面的难题,武侯区委区政府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宗旨,强化解放学校活力的制度供给,连续出台两自一包”办学自主权改革的系列政策措施,推进重点、破解难点、化解热点。

记者:目前,改革面临哪些瓶颈?

陈兵:目前改革面临的瓶颈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人事瓶颈。从数据上看,川大附中西区学校选聘来的大多是年轻教师,教学经验缺乏,能力水平与学校快速发展的现实需要存在差距,制约着学校整体质量提升。在教师待遇保障方面,学校为校聘教师购买的是企业养老保险,与公办在编教师存在一定差距,且校聘教师不能购买职业年金。若等到校聘教师退休后,所领的养老保险金必然与区域内公办教师存在差距,这存在“养老”隐患。

二是制度瓶颈。改革至今,虽然武侯区以区委深改办的名义印发了《深化区域教育综合改革大力培育名师名校的实施方案》的通知(成武委改办﹝2015﹞8号),区教育局印发了《深入推进“两自一包”管理体制改革工作方案》,成都市教育局、市委编办、市人社局、市财政局四部门也联合印发了《关于推广武侯区“两自一包”改革经验的通知》(成教办﹝2016﹞5号),这些文件都不同程度地扩大了改革的影响,但还未达到从制度层面保障改革的深入推进,改革的制度建设还滞后于改革发展。

三是评价瓶颈。“两自一包”改革,目的是打破体制机制壁垒,在办学模式、内部治理、课程建设等方面探索创新,这必然与传统公办学校存在一些差异。但现实情况是,区域层面还没有建立一套对“两自一包”改革学校的评价标准,没有构建形成以多元评价为主体,以正向激励为导向的评价体系。

记者:目前,改革成果的推广情况如何?

陈兵:截至目前,武侯区已经在12所学校、幼儿园实施“两自一包”改革,充分释放了学校办学活力。今年9月,又在新建的晋阳小学分校启动改革,这是区域内完全使用“两自一包”改革政策的小学。目前,该校有有238名学生,选聘了19名教师,派驻了5名在编教师作为管理团队,目前,学校运行良好。

在“两自一包”改革成果的推广中,原有旧体制下的传统公立学校推广起来难度更大,新建学校的推进相对顺畅。2017年开始,全部新建学校由区政府人事管理和财政部门根据编制部门核定的各级各类学校编制标准,审定学校岗位数量和人头经费总额。区教育局依据核定编制和县级统筹原则,向学校分配编制和岗位数量。小学、初中分配“带编”干部教师5名,幼儿园分配“带编”干部教师3名。“带编”干部教师负责学校筹建和教师团队传帮带。其余人员则全部由学校自主聘用。带编人员工资待遇实行档案锁定,实际工资待遇按照所在学校方案执行。自主聘用人员和带编人员全部实行统一的工资待遇和社会保障标准。教师队伍建设从“管编制”转向“管保障”、“管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