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25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7年第105期(总第3122期) 导报二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专家观点:保障可持续性,是改革的关键
本报记者 倪秀
《教育导报》2017年第105期(总第3122期) 导报二版

吴霓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发展与改革研究所所长

 

成都市武侯区“两自一包”改革,是基层探索“管办评分离”很大胆的举措。管办评分离的重点就是政府如何放权,又如何给予政策保障和监督。

“改革不能给真空。”改革的目的,是要激发学校和老师发展的活力,我们最终的目标是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如果做不好这些,管办评分离就可能演变成“放任自流”,或者成为一句空话。

一方面,“两自一包”改革动了政府相关部门的“权力奶酪”,摘掉了教师的“公家人身份”,打破了公办学校“大一统工资模式”,构建了一个开放、竞争、高效、自主的“学校现场”。在这里,每个人都找到了一个“最少障碍、最低干扰、最小浪费,实现自己精彩”的环境,教师职业动能和学校发展活力得到充分的激发和提升。

另一方面,这项改革是一项科学的决策。改革是直面问题而来,例如编制困局、绩效工资困局等。改革的同时配套一个国家级课题,研究区域学校的改革问题,充分借力外界资源,做好了顶层设计,改革具有科学性。

我们一直说中小学要下放办学自主权,例如,下放人权和财权,编制的困局其实在基层很难突破,没有编制就没有经费。他们大胆创新,实行经费包干,这个好处是在经费总量之内,学校有自主使用权,这里面就牵涉很多需要学校积极努力的方面,例如,你要这个“包”,你如何去衡定工作量,如何去做好预算,这些都是对学校的考量。在人事权方面,教师自聘,实行长短合同制,这是一项名副其实的现代学校制度建设。

值得注意的是,在改革推广方面,肯定老校的推广难度很大,那如何加强推进老校的改革?怎么做好过渡问题,需要制度建设跟上,更需要各个行政部门的配合。此外,改革还需要注意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因为教育的外部环境对改革发展至关重要。武侯区这项改革如何从区域试点,上升为全省、乃至全国可推广的决策,这值得进一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