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30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7年第107期(总第3124期) 导报一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职校校长的电话被打“爆”了
■本报记者何文鑫
《教育导报》2017年第107期(总第3124期) 导报一版

近一段时间,杨光和的电话不断响起。电话多是来要人的。“差电子信息类人才,差汽修人才。”杨光和说。

安岳县第一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由于素质过硬,毕业前就被外地的企业和机构一抢而空。接到来电,就是用工荒,让杨光和想想办法。“但是,我们学校的确没有供你单位的毕业生了啊。实在抱歉。”他既高兴,又有些无奈,只好临时关了手机。

为了满足市场需求,提高中职生就业率,学校旅游专业和酒店餐饮专业基本上采用定向培养,90%的学生毕业即有对口工作。汽修专业同样火爆,报名人数远远超过专业容量,学生毕业,要么自己开店,要么被汽修公司和汽车制造厂预定了。学前教育毕业的学生,分布在县内各大幼儿园,有效缓解了学前教育师资不足的难题。

在杨光和看来,正是近5年国家政策和政府投入让职校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学校未搬迁以前,是在一所旧庙基础上改建而成的,校舍是小砖房加临时房。腾挪转移的空间有限,办学资金少,基本上没有现代化的教学设施。

“上课就是老师在黑板上写,没有什么动手操作。”在学校工作多年的办公室主任姚立言感慨说,职教不同于普教,学生不上手操作机器等于“念天书”,毕业后就业也恼火。不景气的时候,学校只有三四百学生,虽然师生一心,但能做的受限。

2012年,安岳县投资2亿元左右的职业教育中心落成,安岳县第一职业技术学校搬迁至此。职业教育有了实训大楼,有了轰鸣开动的机床,有了加工中心。

“一台机床300多万元,学生随时上机实践操作,夯实了基础。机器开动后,一个季度水电费都是几十万元,这在以前,想也想不到。”站在操作间内,杨光和大声说。

有了场地、机器和资金,学校在培训提高校内教师技能的同时,花高薪聘请校外技师和高级技工担任专业技术指导老师,提升办学水平。

学生人数也在不断增长,今年秋季招生还没结束,该校已经有2654名在校生。在中职的基础上,安岳县第一职业技术学校开设升学部,为学生打通高职甚至是本科的上升通道。参加高职单招,该校学生100%被录取。3年中,有93人上了本科,这是最初初中毕业的他们做梦没有想到的。

技术发展,更新快,市场需求隔年就变化,对于职业学校而言,必须要紧盯形势,提前谋划。杨光和介绍,学校逐渐淘汰了文秘、服装等专业,新开了乘务专业,适应市场对空乘、地乘(地铁乘务)、海乘(邮轮乘务)的新需求。

“90%的学生来自乡镇,家庭经济困难,还有不少是留守儿童和单亲家庭。学校既然招收来了,就要让他们学到真本事,找到满意的工作,带动家庭快速脱贫,过上幸福火红的日子。”杨光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