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2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7年第108期(总第3125期) 导报一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西南财大学生宣讲团走进部队、工厂、农村和社区
“双向教育”带来真知灼见
■本报记者鲁磊
《教育导报》2017年第108期(总第3125期) 导报一版

“不忘初心是什么?就是不忘对人民的爱,不忘对事业的执著。同学们,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不能白白地活。”在四川省革命伤残军人休养院,86岁的涂伯毅深情地讲述了他的一生,他在抗美援朝战场上被燃烧弹炸伤,后自学音乐和舞蹈,身残志坚,照亮他人。师生们聚精会神倾听着涂伯毅的讲述,感动得热泪盈眶。为了让学生切身了解历史、感知社会,西南财大把十九大精神宣讲与改进高校思政工作相结合,采取“双向教育”的宣讲形式,走进部队、工厂、农村和社区,让人民群众讲故事,学生结合专业发展、个人成长谈体会,真正让十九大精神“外塑于行,内化于心”。

“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宣讲团成员谢冬梅是农业经济学博士生,当她了解到一位失去双臂的老兵杜明聪,拿出伤残抚恤金回到老家宜宾,带领乡亲脱贫致富的故事后,深受启发。“乡村振兴就是要研究如何保障农业供给、农民持续增收、农村繁荣美丽,虽然任重道远,我们必将孜孜以求。”

青年学生大多“从校门到校门”,缺乏对历史、世情、民情的真实了解,谈起理论来难免空泛。“双向学习”既向人民群众宣传了党最新的方针、政策和路线,同时也为学生思政工作提供了鲜活而丰富的教育素材,也让十九大精神的宣讲活动更扎实、更生动。

像涂伯毅老人那样的事例,在革命军人伤残休养院还有很多。汤重稀原在部队文工团弹奏手风琴,在一次敌人的袭击中,永远失去了右手,当时20多岁的他不知如何面对未来,后来在战友的鼓励下,他自学作曲,最终成为著名的作曲家。听完这些故事,不少学生说:“更新了认知,修正了价值观。”

宣讲团成员徐钰超是会计专业大四学生,他说,自己在宣讲过程中,看到了、听到了许多“让自己活得精彩,更让别人活得精彩”的事例,让他重新树立了“多学一项技能,就是多一项为人民服务的本领”的观念。

西南财大学生工作部部长谢红说,财大精神是“经世济民”,如果对“世”不了解,就谈不上“济民”。下一步,学校将在“双向教育”的基础上,建设更多党的十九大精神学生宣讲基地,让更多的青年大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国情,特别是基层农村的实际情况,实现对中国道路的“真信”,继而“真学”、“真用”,将爱国之情转化为报国之行,树立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不懈奋斗的使命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