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2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7年第108期(总第3125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七旬教授“下水”上课 上出三重境界
■本报记者 胡敏 文/图
《教育导报》2017年第108期(总第3125期) 导报三版
高校学科教学论教师为中小学教师提供专业成长的理论支撑,被尊称为“老师的老师”。事实上,受普通高校教师学术范式的影响,学科教学论教师注重探究理论倾向明显,与中小学急需实践指导之间存在错位。

如何提升高校学科教学论教师的实践技能,让他们成为中小学教师的良师益友?日前,由四川师范大学教务处、四川师范大学基础教育集团主办的“学科教学论教师能力提升计划”系列活动在四川师范大学附属第一实验中学(锦江校区)开幕。全国著名语文教育专家、四川师范大学教授刘永康“下水”给初三学生上了一堂示范课,并专题讲述了高校学科教学论教师如何提升实践能力。

课堂速递

教授示范课:语文教学的三重境界

刘永康教授已年逾七旬,许多老师都惊讶他还坚持“下水”上示范课。一走上讲台,他就像变了一个人,面对师大一中初三学生,他神采奕奕,充满活力。整堂课,他以周先慎的《简笔与繁笔》为蓝本,既讲此文的妙处,又讲写作中简笔与繁笔如何使用,还讲议论文怎么写作,更讲出了中国历代文人做文章的考究。一堂课纵横捭阖,上出了语文课的三重境界,令人回味无穷。

第一重境界:讲出课本知识的魅力

刘永康的课结构清晰。

第一个板块紧扣文章内容,通过带着问题找答案,理清文章脉络。简繁笔有何作用、怎样简繁得当等问题,在阅读勾画、小组讨论过程中迎刃而解。刘永康还不忘制造悬念,比如读到一半,突然停下来,问学生“如果让你来写,接下来你要写什么?”学生能回答自然就弄懂了文章背后的逻辑。

第二个板块,他引导学生从关注内容转向关注形式,研讨议论文的写法。从文中,学生们总结出议论文事例论证遵循的基本原则:证明论点是必要而充足的;论点与事例对应,不能发生错位;证明论点的事例应该典型和具有代表性;对证明论点的事例应适当点评。

第三个板块则是知识迁移,让学生用简繁笔思想,判断两篇文章是否简繁得当,并对一句制鼓歌诀进行简化。

值得注意的是,注重整体阅读的同时,刘永康不放过对语文知识点的落实。比如讲到简繁各自优势,他明确“言简意赅”的“赅”是说意思完备,“凝练”指内容紧凑,“厚重”指内容丰富、意义深远;繁笔好处为“穷形尽相”,他更是引出短语出处——陆机的《文赋》相关段落,帮助学生理解。

“困扰语文老师几十年的难题,在刘老师的课上解决了。”有老师感慨。许多老师说到考试遮遮掩掩,而刘永康在课上屡屡将考点抛给学生:“为什么作者说一个‘紧’字境界全出?中考问到你,你怎么回答?”不回避、不功利,还原知识本身的魅力,帮助学生理解出题人意图,降低学生对考试的畏难情绪。

第二重境界:展现教师语言的风采

从落实有效教学框架、发掘知识内在魅力的目标上来说,刘永康的课已经是一堂优质课,但他的追求不止于此。观课老师发现,刘永康的课堂语言,包括引导语、过渡语,以及阐释语、总结语都值得玩味,或妙趣横生,或底蕴深厚。

比如自由发言时,引导学生善于从文字本身寻找隐含信息时,他说:“书要读得精细,不要在皮面上跑。要透过字里行间,把语言背后隐含的信息捕捉出来。”同样一个意思,说法却不是一成不变:“看书不要脱离课文驰骋辩才乱跑野马,我们要和文字做深层次的对话。”

他还善用比喻。讲简笔与繁笔各自的优点,他恣意发挥:简笔言语不多,道理深,犹如食盐、味精、生葱、熟蒜,这么一点但是味道却十分鲜美;繁笔语言虽多,但不嫌啰唆,犹如珍珠宝玉越多越好,韩信点兵多多益善。

用典也是刘永康教师语言的一大特色。庄子《骈武》篇中一句名言:“凫颈虽短,续之则忧;鹤颈虽长,断之则悲”,说事物讲究自然的和谐,不可随意地增一,也不可随意地减一。虽不是说写文章,但与《简笔与繁笔》中文章应简繁得当的道理共通,刘永康用古人的哲思来讲文章中的道理,跳出语文的框框,把生活、生命的道理与做文章的道理融通起来,开阔了学生视野。

第三重境界:连接古今文化的脉络

据不完全统计,刘永康的这节课共引用了7次古文。有与本文主题相似,都探讨文学创作的,如陆机的《文赋》、刘勰的《文心雕龙》;有探讨增减之道这类人生哲理的,如庄子《骈武》;有由文中某个字生发出去,探讨“宜”字多个用法的,比如诸葛亮的《出师表》;还有被用来探讨是否简繁得宜,当练习题的,如《二郎庙碑记》、《庄子列御寇》、制鼓歌诀等。一次现代文阅读教学,刘永康通过古典文集的穿插,浸润了中国文人从古至今对文艺作品的严谨态度。

刘永康古文功底了得,本身就是古典文集的“活字典”。课堂所引7篇文章段落,刘永康全程不看课件,一字不差地背下来。《二郎庙碑记》本来是作为反例,展示给学生看不恰当的繁笔是什么样,刘永康却仍准确无误地背下来,引得学生和观课老师们敬佩不已。

有观课老师表示,学语文时,学生最头疼的就是古诗词和各种文章的背诵,刘永康身体力行,用行动诠释“言传不如身教”。背诵不是行为艺术,它展示的是语文老师深厚的功底,对中国文化的热爱,以及随时能旁征博引,从整个文化体系关照一篇文章教学的高度。课堂处处浸润教师的文化涵养,从而实现师生知识、生活和生命的共鸣。

专家引领

学科教学论教师的信心由实践而来

“其他学科是零部件,我们学科教学论是做组装,所有学科的知识要通过我们才能有效地传递给学生。”刘永康这样定位学科教学论教师,他认为,学科教学论教师要有专业自信、教学自信和科研自信,其基础就在于增强学科课程与教学论教学的实践性。

强化实践性,是学科课程与教学论教学的唯一出路。所谓强化实践性,是指课程与教学论要接地气,要加强实用性内涵,让学生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学会运用理论从事教学的实际能力。具体从三方面入手:

第一个方面是强化指导实践的理论的有效性,把发现理论与运用理论的实践活动引入课堂,把教育实习成功地纳入教学体系中。

刘永康提出了增强指导实践的理论的有效性的五种方式:理论的构建根植于“重学而行导”的沃野;理论的构建应根植与中小学教育改革的实际;理论的构建应广泛运用科学的方法论;理论建构的重点是编好各学科课程与教学论教材;理论建构的关键是教师要致力于教育科研。

第二个方面是把发现理论与运用理论的实践活动引入课堂。刘永康认为,发现理论的实践活动关键在于引入教例,让学生在分析教例的过程中获得探索发现问题的契机,从知识的形成过程去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教例同时包含高中低三个层次,高层次教例是发展方向,中层次教例是眼下要努力达到的,低层次教例要向中高层次发展。运用知识的实践活动引入课堂的主要方式则是教例点评、模拟教学、教师下水等。通过把这些教学实践活动引入课堂,让学生一面学习理论,一面及时运用理论于试教实践。当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理论有用,而且自己能用、会用时,对教师的培养才算达到目的。

第三个方面是把教育实习成功地纳入教学体系中。刘永康提出,学科课程与教学论对学生实习的各个阶段都要发生积极的影响。实习前,要把往届实习生成功与失败的教例引入课堂,作为学习理论与运用理论的中介因素;实习中,教师应巡回于各实习点对学生作及时性地指导;实习后,应安排巩固实习成果活动,强化学生各方面的收获,并进而转化为教学能力。

教师是一个需要终身成长的职业,高校学科教学论教师不仅对师范生学历教育负责,还要承担起教师职后教育的内容,使得“职前职后培训一体化”。刘永康用自身的经历和研究成果呼吁学科教学论教师增强教育实践性。其中,他特别推崇教师上“下水课”,练就“双师双能”的本领,把教师自己的理论成果应用于教学设计,直接给中小学生上课,中小学教师在观摩过程中体会更深,也让理论本身更有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