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5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7年第109期(总第3126期) 导报四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陪“蜗牛”慢行
成都市双流区特殊教育学校的故事
《教育导报》2017年第109期(总第3126期) 导报四版
有一类特殊人群,他们的日常生活充满了我们正常人无法想象的艰辛,因此有了每年12月3日的国际残疾人日,提醒我们关爱和帮助这个特殊群体。

有一类特殊学生,他们的成长道路布满了普通孩子不会遭遇的坎坷。这些孩子的成长不仅需要知识的灌溉,还需要细致的陪伴和爱心的滋养,因此有了一群愿意随着学生“慢下来”的特教老师,有了一所倡导“慢教育·真人生”的特殊教育学校。

听障学生的集体学习课

双流特校学生参加综合实践课程,学习独立购物。

 

成都市双流区特殊教育学校九年级的学生毕业了,班主任王文雯忍不住哭了好几次。

她的学生有一定的智力障碍,王文雯十分担忧他们离开学校后的生活。“孩子们很慢很慢地前行,学会扫地、擦桌子这些简单动作,都要比常人多付出好几倍的时间,就更别提学会表演一个节目了。”

陪这些“蜗牛”慢行将近两年,师生已经难舍难分。孩子们甚至不知道什么叫毕业,毕业前还一个劲儿地问:“老师,老师,周一上不上课?”王文雯不忍伤孩子们的心,只说想回来找老师了,随时都可以来学校。“但他们多数时候连路都不认识。”提及此,她又心酸地哭出声来。

但转念一想,在学校“慢教育,真人生”理念下,近200名特殊学生有一群热爱教育的老师陪伴,至少度过了一段快乐的时光,王文雯又释然了。

一拨一拨年轻人来到特校

王文雯是2015年通过公开招聘教师的方式来到双流特校的,当时招聘2名教师,报考的却有30人。对于特教学校来说,这似乎有些不可思议。王文雯留了下来,并且越来越喜欢这里,简单、纯粹,身边有热爱教育的同事,办学条件也不断升级。

放在20多年前,这是不可想象的。1993年,双流区成立特殊教育学校。隔年,如今的校长石彩霞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来到特校,当时她不敢相信这居然是一所学校。

“5个学生,7个老师,学校在农村,校园杂草丛生。”石彩霞说,特殊教育在艰难的环境中步履蹒跚地坚持着。

几经变迁,如今学校已经走进城区,占地21亩,设备齐全,学生也有近200名。

教了十几年后,石彩霞想换一种环境,便去了其他的岗位。两年间,她接触到社会各阶层的人,对各种教育情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内心却愈发召唤她回到学校。刚好教育局安排她回特教学校当校长,她觉得惊讶,但也很自然。

在阅读苏霍姆林斯基等教育家的书籍时,石彩霞发现他们无一例外把“爱”看得很重要。对于特教学校的学生尤其是这样。他们身体有缺陷,比普通孩子走得慢,犹如行动迟缓的蜗牛。“老师要有师爱、母爱和友爱,要格外有耐心,来不得半点功利。”石彩霞说。

学校决定将校园变成“蜗牛”们的乐园,针对每一个孩子的特点施教,开设特需课程,学生的个人趣好、心理需求、康复训练都能得到满足。路越走越清晰,“慢教育,真人生”的教育理想也逐渐成型。

一个人的成长本身就是“慢”的过程,教育就是老师陪着学生慢慢成长,让石彩霞可惜的是,我们现在太强调“快”了。

充满快乐和理想的学校,自然吸引着一拨一拨年轻人到来。

特殊教育硕士毕业后留校,张春花时常接触的是会议、专家和各种理论。不久便觉得“没多大意思”,2016年,来到双流特校。与她类似,不少重庆师范大学特殊教育专业的学生在老师的介绍和师兄师姐的励志故事感染下,来到这里。

关键是老师的心要慢下来

但是,理想和现实之间总有落差。这些专业出身的年轻人也需要成长。

萧萧第一天来学校,就把老师放在阳台上的花盆推了下去,幸好没砸到人。石彩霞到他班上看新入学的学生,萧萧直接走上去给了俯身的校长一巴掌。

学生入校时年龄都偏大,家长给孩子养成了一些不好的习惯,却又不明白老师是在因材施教,常常令这些年轻人无语。为了锻炼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老师让他们自己吃饭,家长却指责说:“你为啥子不给他喂个饭?”有些学生家庭经济条件好,当面就说:“老师,不用怕,我们家有钱,以后给他几套房子养老,他不需要什么锻炼。”

遇到开家长会,老师给家长讲一些教育理念,家长起初不理解,直接反驳:“你又没有孩子,你懂个啥!”

培智部老师唐道竹刚来学校不到一年,面对这种情况有些不知所措。同事文静也十分苦恼,常常被家长气哭。“抱头痛哭,哭过后我们又觉得好笑,于是商量办法。”文静说,只有一边教学,一边慢慢让家长改变。

特殊孩子的行为在常人看来很难理解,需要老师耐心与其相处,掌握其特点,取得信任,慢慢影响他们。推花盆、打校长的萧萧很喜欢玩各类球,到了上课时间,他若正在玩耍,让他回教室,他就会发脾气。

每次课间操结束,唐道竹都让萧萧继续玩一会儿才进教室。萧萧吃饭时也不省心,一不高兴就开始推桌子。多数时候,唐道竹都要陪着他一起吃饭。她相信,陪伴是最好的教育。

双流特校有18个特色课程小组,为学生量身打造合适的课程。学生第一天来到学校,老师就开始对他们展开AAC(辅助沟通系统)评估,测试其语言能力,也观察他们的兴趣爱好,便于分类施教。

有自闭症的林琪在测评中,完全没有口语表达能力,老师便采用图片教学法与其交流;二年级的自闭症儿童小胖,老师了解到他只喜欢画画,于是起初就只安排他画画,让他沉浸艺术世界中;张玲喜欢包包子,学校老师就想办法给她开设如何包包子的课,拌馅、包裹、上蒸锅。

在石彩霞眼中,“慢教育”绝不仅是速度慢下来,节奏慢下来,关键是老师的心要慢下来,针对每个孩子的特点开展教育。

慢教育也适用于新老师

为了给遭遇挫折和默默陪伴的老师打气,双流特校决定办份刊物,鼓励老师读书与写作,也为他们分享教育故事提供一个平台。

取什么名字呢?讨论中有人提议,反正我们的学生就像小蜗牛一般,我们也要像蜗牛一样慢慢陪他们,干脆就叫《蜗牛之梦》吧。在刊物中他们相互激励,也更清晰认识到特殊教育的价值。

这只是双流特校教师职业成长的一部分。除了正常的入职培训,双流特校也会时常组织老师去重庆师大和北京联合大学补充学习专业知识,定期邀请专家来办讲座。每当新老师到来,学校会帮他们做一个五年规划,还会针对其特点发展第二专业,或选音乐治疗,或选听力语言康复。

2015年毕业于重庆师大的教师蔡倩,一开始来到学校,看到的孩子们是“鸡飞狗跳”的,原来大学时畅想的特教理想蓝图突然暗下来。

“学生就倒逼着你成长,所以说,慢教育对老师也是适用的。”蔡倩说,学校有很多项目组,每个组每周都要开会,相互陪伴、激励和想对策,成长快。学校新来的老师们能从这样的环境里看到职业成长的希望,从而留下来。

也正是这种坚持学习和陪伴的行动,让他们最终赢得外界的青睐。为了申请上海市的国家级课题,石彩霞带着老师在上海连续鏖战3晚准备材料,最终拿下了课题。

这些认可也让特教老师更加抬得起头来。副校长夏玲利回忆说,刚到特校教书,对外交流时都不好意思介绍自己,怕被误认为特校的老师如孩子一样“有问题”。

随着人们认识的转变,双流特校老师在区里举办的学科大比武中常常拿到好的名次,特校老师用专业知识帮助普校特殊学生康复,令身边的人和普校老师刮目相看。特教老师有了职业成就感。

感受“慢教育”的真力量

不过,更让特教老师们兴奋的还是来自学生突然的惊喜。

入职初期,蔡倩感到的只有“累”,“你都不能正常与这些学生交流太久,过一会儿他们又忘了。”然而,正在蔡倩哭笑不得时,学生会冷不丁地塞一颗糖到她嘴里,喊着:“老师,吃,老师,甜。”

“又觉得这门工作真的很值,因为你面对的全是真情实意的学生,他们什么功利和小算盘都没有,喜欢你就会黏你,会说出来。”蔡倩说。

惊喜更来自于学生的变化。今年五一期间,琪琪的奶奶兴奋地跑来告诉老师,一向自闭的琪琪在家能用图片与他们交流了。奶奶边说边流泪;刘婷班上的聋生华华,跟着老师们到校外实践买了几次东西,又学着做饭。华华妈妈前不久告诉刘婷,华华回家居然炒了一道菜,让她和丈夫都惊呆了。

近年来,针对区内身体不便的学生,双流特校开展送教上门,仅去年就有42名学生享受这一特殊教育中的特殊待遇。

石彩霞和李艳搭成的送教小组第一次见到小轩时,他基本上处于婴儿状态。小轩瘫痪,被家长绑在轮椅上,目光呆滞,口水直流,对谈话没有反应。小轩对触觉相当恐惧,一触碰他的手,他就大喊大叫。送教小组对其开展脱敏训练,过程中意外发现小轩喜欢音乐,于是给他播放音乐、唱歌,训练他的感知能力。甚至,有段时间小轩妈不在家,送教小组还挑起为他剪指甲、掏耳朵的担子。

特殊孩子也需要融入社会,走向日常生活。主管学校德育工作的叶云深知,把孩子关在学校封闭的乐园是不够的,他们迟早要离开。特教老师时常带着孩子去普通学校参观与交流,推进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的融合。

学校先后与13个社区签订协议,定期带学生去社区开展实践活动,让孩子们和居民互相了解,减少恐惧和异样的眼光。

今年5月,在双流国际机场的支持下,双流特校老师带着一群孩子去机场模拟体验买机票、过安检与登机。孩子们多数来自农村,从来没有机会走进机场。起初的不知所措后,他们就不时三三两两拉着、跑着,穿梭在机场为其划定的区域内。兴奋地体验完“坐飞机”,特校的孩子们便在空地上表演起提前准备的节目,手舞足蹈,和以歌声。

匆忙登机的旅客和机场的工作人员从孩子们的脸上,看到的是童真、欢乐,和普通孩子一样。

“特殊孩子也是人,他们虽然走得慢一点,但是只要努力,一样能够获得尊严,一样能够养活自己,为社会作贡献。”言语间,石彩霞有些激动。

在女老师扎堆的这所学校,华中师范大学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的男老师王海波就格外显眼,拿女老师们的话来说就是:“学生很崇拜他,简直成了一哥。”

“要想学生崇拜你,你自己懂的会的就要多。”王海波笑着说,自己是个影视迷,看过不少作品,又懂天文学。于是,他常常结合影视剧给学生讲天文知识、讲青春期的问题。

特殊学校孩子对外界一样好奇,他们也有情感困惑,有生理和心理问题。王海波说,这就需要老师用适当的方式方法进行引导。但,首先要取得他们的信任。

王海波取得信任的方式,没有什么特别的,就是“陪伴”二字。“来校两年半都是与他们泡在一起,他们就愿意跟你说,愿意什么都问你。”说话着,王海波笑着递过来一段视频。

“这是我用这几年拍学生生活的海量视频剪辑成的精彩片段,准备再打磨一下,在他们毕业之际送给他们。”王海波说。

视频中,孩子们灿烂地笑着、闹着、追逐着、摸索着,青春的味道弥漫开来。

(文中学生均为化名)

专家视角

慢”是教育的日常

■成都师范学院副教授 祝帅

特殊教育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但又最易为人所忽视,甚至是误解。特教老师能够坚持下来,已经很不错了,因为比起普通学校老师,他们无论在待遇还是学生日后的成就上,都很难得到满足。

在这一背景下,特教老师们还愿意留下来,并能够有所突进,凝练自己的思考,是特别值得关注的。我好几年前结识双流特校的校长石彩霞,然后走进这所学校。

学校的慢教育,主张学校与教师是学生忠实支持者、积极帮助者和引导者。“慢”是基于“教育对象”,特殊儿童的现实“慢学习、慢发展、慢生长、慢成长”;是基于“教育内容”的“慢任务、慢要求、慢内容、慢标准”;是基于“教育主导”的“慢教育、慢教学、慢培养、慢引导”。

“真人生”强调学生主体地位,强调生活能力与生活品质,为学生提供探究知识,体验生活,养成良好习惯与行为品德的机会与权力,获得“真体验”、“真经历”、“真收获”的教育经历,实现“真成长”,收获“真人生”,最终由今天的真人生,走向未来的真人生、好生活、大社会。

“慢”是指教育的过程,“真”是教育的结果、宗旨。结合着自己的教学和研究,几年下来,更真切地感受到,“慢”其实就是教育之日常。对于那些先天或后天有缺陷的孩子而言,经过数年的教育,他们知道了,慢也能行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