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7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7年第110期(总第3127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追求“工具理性”更需打磨“工匠精神”
河南焦作 樊树林
《教育导报》2017年第110期(总第3127期) 导报三版

随着越来越多学校使用多媒体设备开展教学,多媒体教学的利弊逐渐显现。如何扬长避短,使多媒体尽可能地促进教学效果提升,成为人们关注的新问题。

在“工具理性”日益成为一个耳熟能详的词汇的时代,多媒体被广泛用于教学领域。然而,人是需要情感交流的,灌满一个知识容器可以只靠多媒体,但点燃一个学生心灵的火炬却需要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因此,多媒体的辅助和参与如何促使教学领域产生一场质的革命,而不是量的递增和教学形式的外化,需要反思。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既对立又统一。多媒体作为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其天生具备的趣味性强、灵活度高、简单快捷、信息量扩容和易于分享、传播等特质在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上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我们也不难看出:由于在具体的课堂实践中,许多教师过多依赖网络交互,淡化师生互动交流;因为多媒体传递信息节奏快、容量大,教师往往利用它给学生提供大量感性材料,学生大量时间花在看屏幕上,思维层次仅停留在“读图时代”;在多媒体教学的裹挟之下,很多课堂教学往往会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注重网络上的素材资源而忽略身边的传统资源。

客观而言,无论是教师,还是其他行业从业者,对“工具理性”推崇本身没有错,但在追求“工具理性”的同时,更需打磨“工匠精神”。要让多媒体教学扬长避短,真正成为教师教学的得力助手,最关键因素在于教师作用的发挥。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内容的把握和学生认知层面有深刻了解,并按照自己设计的逻辑进程,选用、创作适合自己教学风格和学生认知的多媒体课件。同时,在使用多媒体时,必须体现“为我所用”原则。另外,教育是一个双方互动成长的过程,教师除了运用多媒体来丰富教学手段外,更要通过自己得体的肢体语言等给学生良好的示范。要做到这一切,教师必须在自己的园地内精耕细作,不断提升自我、完善自我,让自己成为教育教学的“能工巧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