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9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7年第111期(总第3128期) 导报二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第八届高等教育四川省教学成果奖拟授奖名单
《教育导报》2017年第111期(总第3128期) 导报二版

一等奖(100项排名不分先后)

 

序号

推荐单位名称

项目名称

完成人

学科组

1

电子科技大学

构建工科数学教育新模式,全过程培养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

黄廷祝、徐全智、覃思义、程光辉、杨鹏、张勇、李明奇、蒲和平、何国良、李良

理工组

2

西南交通大学

构筑“三堂互融”慕课混合教学模式,培养机械类学生创新能力

张祖涛、吴鹿鸣、罗大兵、阎开印、潘亚嘉、程文明、代宁、刘朝晖、张国正、王培俊

理工组

3

西南交通大学

高峰建岭,打造铁道工程国际科技人才培养基地,服务高铁“走出去”战略

易思蓉、杜彦良、王平、刘国祥、高明、赵人达、罗宵、华宝玉、陈嵘、吴刚

理工组

4

西南交通大学

基于“生态链+方法链”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与实践

沈火明、唐志红、刘朝晖、李静波、卫飞飞、周贤永、李君、董艳云、康凯宁、李柏林

理工组

5

西南石油大学

服务海洋强国战略的海洋油气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创建与实践

熊友明、杨志、朱红钧、郭建春、刘平礼、邓 雄、张 杰、刘理明、王国华、范翔宇

理工组

6

西南交通大学

团队融合,平台互通,资源共享,协同创新,打造互联网+基础力学课程群

康国政、沈火明、鲁丽、江晓禹、高芳清、杨翊仁、朱志武、阚前华、李映辉、蒋晗

理工组

7

电子科技大学

“实践问道、知行合一”,培养信息与通信领域的工程创新人才

李晓峰、李少谦、李玉柏、郭志勇、林水生、杨宁、段景山、潘晔、凌翔、何翔

理工组

8

电子科技大学

电子信息硬件类创新人才的“两融合、三互动、四训练”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

张怀武、陈星弼、于奇、张波、何为、陶伯万、林媛、刘诺、宁宁、陈万军

理工组

9

电子科技大学

创新多元柔性教育模式,构建光电信息人才培养体系

蒋亚东、刘爽、彭真明、李琳、薛巧巧、漆强、胡添勇、周建华、陈德军、赵萌

理工组

10

成都理工大学

地质(岩土)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应用

李天斌、蔡国军、赵其华、孟陆波、韦猛、许强、何朝阳、王刚、邓辉、郑海君

理工组

11

四川大学

工程实践教育与科训体系相融合,培养“互联网+”时代软件双创人才

洪玫、林涛、琚生根、王鹏、邰明松、唐宁九、孙界平、赵辉、李茂、何丹

理工组

12

西南石油大学

基于跨校课程组的大学计算机基础类课程MSF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王玲、王杨、赵刚、刘丽艳、刘忠慧、杨梅、郑津、周永、贾月乐、丁鹏

理工组

13

四川大学

基于多学科交叉与国际合作的项目制教学探索与实践

熊峰、蒋文涛、李亚兰、王霞、刘永杰、张鲲、李伟、唐亚、丁志斌、曾伟珉

理工组

14

四川大学

工程领袖人才培养:四川大学电子信息类本科教育的改革与探索

黄卡玛、周新志、李智、徐家品、严华、曹益平、何小海、王琼华、魏俊、李运国

理工组

15

成都工业学院

转型发展,产教“五融合”,培养应用型工程人才

严余松、李成大、陈传伟、罗刚、王小兰、肖尚辉、曹凤、王建永、李刚俊、李骏

理工组

16

西华大学

面向地方社会需求,深化专业综合改革,培养电气专业创新型工程人才

董秀成、王军、魏金成、张力、何建平、张彼德、雷霞、陈永强

理工组

17

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

具有国际视野的卓越航空维修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朱新宇、尚永锋、李世林、梁科、黄选红、杨晓强、龙江、彭卫东、龚雯婷

理工组

18

四川大学

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人才的课堂教学改革与实践

谢和平、步宏、张红伟、李中锋、冉桂琼、周琳、杨军、冉蓉、胡娜、夏建钢

综合组

19

西南交通大学

以学为中心的高校课程质量持续提升机制的构建与实施

冯晓云、郝莉、朱志武、尹帮旭、张国正、姬晓旭、范怡红、赵舵、冷伟、王克贵

综合组

20

西南财经大学

打造平台,优势互补,构筑通识教育优质资源共享体系

马骁、杨丹、曾道荣、何云庵、杨海洋、曹顺庆、吴能表、蒋宁、陈秋生、习勇生

综合组

21

电子科技大学

工科院校本科生领导力培养体系的重构与实践

申小蓉、刘惠、杨菁、俞俊生、周涛、彭彬哥、吕红胤、 沈倩、徐茂、涂梦

综合组

22

四川传媒学院

融合、贯通、升级——应用型传媒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马洪奎、张书玉、董孝璧、陈锦宣、陈祖继、王雷、黄莓子、王家福、刘彤、向东

综合组

23

成都学院

校城融合、开放协同、区域应用——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探索与实践

王清远、唐毅谦、杨明娜、叶安胜、胡屹、黄进、郑典宜、赵显柱、欧玉松、李维

综合组

24

四川理工学院

地方高校“三心四能五结合”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

汪明义、蔡乐才、王成端、颜杰、曾涛、黄英杰、孙山、谢华、何春

综合组

25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三融合,三支撑”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与实践

何建新、贺盛瑜、陈敏、易平、宫冠英、马义华、杨明欣、张晓亮、朱竞羽、厉威成

综合组

26

四川大学

多元协同、多维拓展、多阶渐进:公共管理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姜晓萍、夏志强、范逢春、罗哲、史云贵、蒲晓红、衡霞、李强彬、郭金云、田昭

综合组

27

西南民族大学

西南民族大学“双符双适型”本科人才培养创新与实践

乌尼乌且、陈顺强、王秀英、侯庆秋、漆琦、刘毅、郑长德、谈文蓉、张建华、王诗文

综合组

28

电子科技大学

依托学科特色和人才培养优势,聚焦科技创业,推进创新创业全过程教育

娄春伟、赵志钦、陈建文、汪文勇、陈祝明、许文波、朱晓章、陈亚、曹明生

综合组

29

西南科技大学

特色地方高校军民融合协同育人的创新与实践

陈永灿、肖正学、段涛、尚丽平、李磊民、郑祥江、蒋道平、韩永国、彭汝芳、代晓茜

综合组

30

四川农业大学

基于大数据平台的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构建与实践

李廷轩、刘涛、庄萍萍、张峻绫、宗小兰、尚永胜、袁广胜、田添 、刘菲、江丽

综合组

31

西南财经大学

通识为基,多元交融,跨学科复合型卓越财经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汤火箭、李永强、张桥云、寇纲、郭建军、甘犁、陈昊、冉茂瑜、徐琳、余会

综合组

32

西南石油大学

以生为本,构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本科人才培养“四育”新体系

黄健全、张华春、周东华、郑家武、夏晓旭、蒲勇、彭小华、李忠伟、叶雪琴、梁志厂

综合组

33

西南石油大学

构建“五位一体”培养模式  助力青年教师成长发展

孙一平、李小明、付玉、何琰、杨兆中、王义全、周秋旭、李世伟、陈芳、熊凤

综合组

34

四川师范大学

地方高校“三维四段五平台”实践教学体系的整体构建与系统实施

丁任重、杜伟、任立刚、杨洋、毛苏英、张建成、倪、庄开明、彭亮、罗亮星

实践教学组

35

电子科技大学

探索与实践“五四四三制”大学生创新创业新模式,培养行业精英人才

骆德渊、彭倍、杨 平、何俐萍、周锦霆、程 洪、孙锐、余魅、陆 川

实践教学组

36

四川大学

四川大学“实践及国际课程周”探索与实践

步宏、晏世经、刘黎、关平、熊峰、尹进、唐雪虹、刘超、谢红、张嗣杰

实践教学组

37

西南石油大学

行业特色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共同体的构建与实践

赵金洲、黄健全、董海英、韩传军、陈玉祥、文磊、秦启荣、王飞、韩川疆、刘姗

实践教学组

38

西南交通大学

适应交通土建人才培养新需求,提升实践创新核心能力

高波、崔凯、李锦红、易思蓉、何畏、赵莉香、周立荣、仇文革、栗怀广、卢立恒

实践教学组

39

成都理工大学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创新

张春和、谭书敏、廖怀高、袁俊、万颖、高继国、范小青、葛玉海、钟华英、邹琨

实践教学组

40

四川大学

基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双创实践教育平台构建与实践

李昌龙、刘肖珩、贾舜宸、何露、伍红雨、孙克金、徐仁、刘孝利、李娟、王君

实践教学组

41

西南财经大学

从法律诊所到法律医院——法学实践教学模式的重构

高晋康、鲁篱、王伦刚、樊俊飞、汪蕾、王卓宇、兰荣杰、陶维东、雷芸、牟海英

实践教学组

42

四川警察学院

服务国家反分裂战略,突出实战化导向的涉藏警务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

陈真、金光明、钟云华、刘黎明、孙静、王洪芳、张晨煜、陈瑛、唐明睛

实践教学组

43

西南石油大学

基于互联网+的工程教育新模式“N-CDIO”研究与实践

陈波、黄志强、张旭伟、祝效华、邓丽、李涧松、彭艳芳、曾有为、李陵、刘洪斌

实践教学组

44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建设教学云平台,践行科教融合,构建计算机工程技术人才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嘉、邹茂扬、王铁军、方睿、魏维、李凡、刘双虎、彭商濂、鄢田云、文武

实践教学组

45

成都学院

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135+X”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唐毅谦、杨明娜、叶安胜、陈琳、彭长宇、施亚、沈岚、胡强、陈烈、周明圣

实践教学组

46

四川音乐学院

数字音乐“REWM”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

林戈尔、胡晓、陆敏捷、杨万钧、韩彦敏、白小墨

实践教学组

47

四川大学

基于互联网+的电工电子智能化实验室建设与实验教学改革

雷勇、周群、涂国强、张晓东、沈烨、印月

实践教学组

48

四川师范大学

地方师大师范生多元培养的综合改革与实践

杜伟、任立刚、杨洋、黄砾卉、李松林、黄伟、卢永平、蒋伯瀚、官米佳、王珂

师范组

49

乐山师范学院

基于残障学生教育康复需求的特殊教育专业综合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汪红烨、李朝晖、陈晓春、杜学元、章永、段玄锋、魏欣、徐波、张梅、杨小丽

师范组

50

西华师范大学

“两段两环”卓越中学教师教育培养的理论研究与实践

张健、聂应德、刁永锋、冯明义、高思超、陈亚军、苟兴龙、康健、赵正、张泽洪

师范组

51

四川师范大学

研究实践型卓越幼儿园教师融合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鄢超云、彭俊英、张子照、魏婷、叶翔、侯海凤、贺小琼、段丽琼

师范组

52

绵阳师范学院

高师院校“创新教育”师资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

王海滨、傅之屏、谭小宏、尹辉、侯小兵、赵晓江、邵镪钎、刘雷、敬再平、谭军

师范组

53

西南医科大学

推进“以质量为核心”的临床医学专业综合改革  培养“三有八能”医学人才

廖斌、陈勤、曾晓荣、邬丽莎、杜一华、龙汉安、陈礼刚、刘文君、余崇林、赵鸿贤

农医生物组

54

四川农业大学

畜牧学科研究生“产学研”融合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

吴德、王继文、陈代文、朱庆、钟邦胜、何桦、李明洲、刘光芒、虞洁、丁雪梅

农医生物组

55

四川大学

虚实结合,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生物科学类实践教学体系改革

林宏辉、赵云、魏炜、冯虎元、王甜、安黎哲、兰利琼、王茂林、岳碧松、孙群

农医生物组

56

四川大学

移动医学教育——信息技术推动教学改革与管理创新

万学红、卿平、姚巡、曾锐、万智、曾静、包骥、李利、邢爱耘、冉玉平

农医生物组

57

成都中医药大学

中药学三层次三类型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彭成、傅超美、邓、裴瑾、王世宇、吕光华、任波、陈鸿平、何瑶、赵萱

农医生物组

58

成都中医药大学

中医学能力型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构建与实践

刘旭光、王飞、李勇、杨川、田理、高永翔、周仕轶、袁斓、罗再琼、张怡

农医生物组

59

四川大学

口腔医学本科“双创”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叶玲、张凌琳、项涛、陈宇、肖丽英、李继遥、罗恩、沈颉飞、白丁、周学东

农医生物组

60

成都医学院

综合推进教学改革,“知识、能力、素养”三位一体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医学人才

潘克俭、吴少平、杨平、陈建、赖雁、王少清、邓峰美、张宗诚、唐曦、卢辰

农医生物组

61

四川农业大学

“一核心、两资源、三过程、四平台”动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

王继文、张红平、张明、赵小玲、姜雅慧、白林、朱砺、蔡景义、王讯、赵叶

农医生物组

62

成都中医药大学

以“双创”为导向的针灸推拿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梁繁荣、李瑛、赵凌、曾芳、彭德忠、张虹、唐勇、杜娟、余阳、杨莎

农医生物组

63

西昌学院

植物生产类专业契合农事的实践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张旭东、尹福强、王向东、刘永碧、余前媛、赵益强、熊建林

农医生物组

64

西南医科大学

构建“五位一体”创新教育体系  提升医学生创新素养

陈勤、曾晓荣、雷蕾、曾凡才、汤艳、刘克林、尹思源

农医生物组

65

四川大学

以“创新和实践能力为导向”的儿科学人才培养战略研究

母得志、万朝敏、高晓琳、吴刚、唐军、华益民、熊英、杨凡、罗蓉、朱易萍

农医生物组

66

四川师范大学

强化三大融合,搭建三大平台,深化审美教育综合改革

周介铭、祁晓玲、何莹雪、徐文渊、张贞、邱华、夏雪燕、王晓明、张恩思、唐楷

德文艺体组

67

电子科技大学

以核心素养为魂、“LSM+”为体,创新文科教学模式,推动学生终身发展

祝小宁、王志强、汤志伟、刘裕、张会平、杨菁、岳昌君、刘宇、史溢帆

德文艺体组

68

四川大学

管理类本科“全程多维递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工程的建设与实践

徐玖平、李晓峰、米德超、李小平、黄勇、杨永忠、卢  毅、左仁淑、胡知能、王涛

德文艺体组

69

四川大学

激发内生动力提升教学能力——高校教师教学发展长效机制的探索与成效

张红伟、兰利琼、王晓路、张伟年、洪玫、林、杨立为、狄莉萍、伍登学、张同修

德文艺体组

70

电子科技大学

通用-通识-专用三位一体、信息化混合式大学英语教育理论与实践探索

胡杰辉、冯文坤、伍忠杰、刘淑珍、李京南、张文鹏、张丽、楚军、俞博、邹涛

德文艺体组

71

西南财经大学

扎根中国,淬炼大我——西财德育体系创新与实践

欧兵、明海峰、黄、艾鸿、唐晓勇、雷栋良、王婷、杨婧岚、廖春华、魏昭

德文艺体组

72

四川大学

以一流学科建设促进创新人才培养:话语建构与学术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曹顺庆、徐新建、赵毅衡、梁昭、赵渭绒

德文艺体组

73

西南民族大学

民族院校历史学教学中“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赵心愚、张世均、王建华、马廷中、覃影、赵法欣、卢征良、张卫忠、李林

德文艺体组

74

有关学会(西南交通大学)

构建阅读与写作通识教育体系,培养高素质工程人才

徐飞、高凡、代宁、刘云、沈如泉、杨安文、夏琬钧、张长玲、李成坚、杨勇

德文艺体组

75

四川师范大学

区域文化传承与发展教育体系在当代高校的构建与实践

黄尚军、袁雪梅、房锐、刘敏、汪燕岗、李凯、罗亮星、李国太、肖卫东、骆志伟

德文艺体组

76

成都体育学院

对接国家体育和健康战略:体医结合培养运动医学与健康促进人才的探索和实践

王煜、胡毓诗、廖远朋、苏全生、李雪、赵超、何春江、罗磊、曾真、刘余

德文艺体组

77

电子科技大学

围绕团队建设,强化两大能力,推进三大融合,构建思想政治协同教育新模式

吴满意、商继政、王让新、邓淑华、于  乐、戴钢书、徐守仁、杨  敏、龙小平、张庆琳

德文艺体组

78

四川农业大学

地方农业院校经管类本科人才应用能力“产教合作”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

蒋远胜、吴平、沈倩岭、刘艳、陈蓉、漆雁斌、姚霞、郑可、王玉峰、李阳明

德文艺体组

79

成都理工大学

新学习生态背景下旅游类专业人才培养的“三位一体”教学创新

傅广海、李晓琴、李娴、梅燕、陈兴、唐勇、张颖、单莉莉、崔佳春

德文艺体组

80

四川大学

实践为核、三维突破:构建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人才培养新体系

霍巍、周静、代丽鹃、董华锋、李映福、王毅、李明斌、徐言秋、黄晓枫

德文艺体组

81

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全面服务建筑行业转型升级的土建类专业教学标准的系统研发与人才培养

胡兴福、吴泽、赵琦、贺俊杰、李辉、陈锡宝、赵研、张炯、陈志东、徐哲民

高职高专组

82

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搭建产学研平台,培养高端装备制造业现代工匠的探索与实践

李登万、肖峰、郭杰、向桢、宋晓辉(研究院)、毛天宏(企业)、王泽忠、向守兵、武友德、孙涛

高职高专组

83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

基于学校专业特色的蜀绣非遗传承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朱利容、尹析明、夏平、袁伟、廖雪梅、李莎、杨敏、刘畅、阳川、谈青豹

高职高专组

84

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思政工作引领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研究与实践——以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王东平、徐文、郝以宏、李玲玲、李冰梅、刘有星、凌晓萍、王蓉霞、罗庆、张春明

高职高专组

85

成都职业技术学院

“政府统筹、龙头引领、利益共享”区域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创新与实践

贺继明、赖斌、李王英、黄晓菲、李炼、黄剑鲲、何成蓉、杨红帆、张雯洁、邹小兵

高职高专组

86

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

携手国际一流汽车企业,共创汽车类专业建设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刘铁、刘培勇、王青春、刘巧燕、凌敏、梁亚峰、龙玲、张文金、魏超、黄建川

高职高专组

87

绵阳职业技术学院

基于“需求定向+能力本位”的高职建筑材料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左明扬、方久华、杨峰、刘成、孙会宁、王伟、贾陆军、许晓英、王启强、曹艳

高职高专组

88

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

涉农高职创新创业人才“1133”培养路径的探索与实践

刘智慧、龙旭、陈志国、何利平、万群、熊丙全、阳淑、官万武、王慧、刘皓

高职高专组

89

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面向中小微企业培育准职业经理人的研究与实践

李春明、江国才、 杨进、岳文喜、余益民、许茜、步文清、许期林 、王丽娟、张跃波

高职高专组

90

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程远东、杨华明、熊建云、尹存涛、姚波、赵克林、云贵全、李华、潘峰、王宏旭

高职高专组

91

四川财经职业学院

课程引领 实训融通 平台保障,诚信建设环境下财经职业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

黄友、黄吉秀、罗潇、裴俊、胡恒丽、叶剑明、游秋琳、易思飞、肖兆飞、李代俊

高职高专组

92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

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训育体系建设研究与实践

王金星、何展荣、聂彩林、胥长寿、杨丁、刘进、廖策权、姜友维、赵耀、张亮

高职高专组

93

成都理工大学

通专结合的地学人才培养新体系研究与实践

曹俊兴、施泽明、刘树根、程孝良、邓江红、李少达、许强、王国芝、邓斌、巨能攀

理工组

94

西华大学

深度融合信息技术,强化《电子技术》课程的过程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陈永强、魏金成、董秀成、周川、张力、王军、吴昌东、王萍、龙驹、徐学彬

理工组

95

四川民族学院

民族院校面向基层培养应用型双语人才探索——西部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模式建构

蒋超、詹先友、安静、向前、叶晓彬、胡选洪、昂翁卓玛、康亮芳、周良勇、武雪萍

综合组

96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构建“三位一体”的国防生培养体系,培养高素质军事人才

敬枫蓉、祖霞、潘光林、肖正平、袁世斌、邵明亮、戴丽红、陈智勇、徐园园、缪燕平

综合组

97

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

构建中国特色飞行教学体系,培养国际一流卓越飞行人才

关立欣、徐建民、葛志斌、何永威、刘渡辉、熊英博、肖全、杨俊、何晓薇、赵廷渝

实践教学组

98

内江师范学院

教学做统一:“三层四阶”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曾良、吴开腾、胡志金、王希尧、汪海涛、林琳、胡玲、 汪在荣、张建华、王征

师范组

99

成都中医药大学

融合藏羌彝文化特色的四川民族医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及实践

张艺、降拥四郎(藏族)、张超、江吉村(藏族)、赖先荣、王章(藏族)、古锐、张丹、佟枫(满族)、邓都(藏族)

农医生物组

100

四川音乐学院

艺术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与训练的“学、用”互促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孙洪斌、张松、文锋、廖勇、贺阳、易晓蜜、乔鹭鹭、郭嘉

德文艺体组

         二等奖(120项排名不分先后)

101

成都体育学院

传承经典,凸显特色——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特色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王明建、赵斌、李传国、冉学东、陈扬、应磊、卿光明

德文艺体组

102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深入推进产学合作,构建电子商务专业协同育人新体系

贺盛瑜、彭岚、朱萍、施莉、高永全、呙飒英、龚晓林、徐蕾、张鹏、王汇丰

德文艺体组

103

电子科技大学

建设平台与资源,夯实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信息安全创新人才

周世杰、戴元顺、韩  宏、叶  欣、聂旭云、赵  洋、詹文翰、吉家成、王瑞锦、秦志光

理工组

104

绵阳师范学院

“一核两轴三协同”高师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机制的创新与实践

王小明、杨永国、侯波、罗凌、肖萍、陈林、范高柏、汤卢、杨雯、李萌

德文艺体组

105

攀枝花学院

构建六位一体平台,突出双元培养,深化地方高校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

张旭辉、刘立新、杨勇攀、王宇、陈虎、马光霞、何征、张帆、肖亮、陈芳

综合组

106

四川大学

“校企共育”大学生双创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徐海鑫、赵虹、黄菲娅、舒大勇、陈丽莉、袁雯、蒋莉华、卢毅、胡廉洁、黄燕

实践教学组

107

四川大学

院院一体为支撑、胜任力为导向的护理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陈红、李继平、郭红霞、胡秀英、宋锦平、冯先琼、李晓玲、刘素珍、张凤英、陈忠兰

农医生物组

108

四川大学

《人卫3D系统解剖学》软件开发及其教学资源的建设

王凡、李华、董立华、薛晖、陆长青、石雄、李学菊、宋鑫鑫、翁云兵、冯伟

农医生物组

109

四川国际标榜职业学院

生活教育课程培养高职学生“三自”能力的研究与实践

文丽、杨乐、李梅、杜冰南、谢里、 解维娟、马晓龙、龚磊、张园园、邓丽

高职高专组

110

四川理工学院

传承地域非遗技艺,培养艺术设计人才

罗小兵、梁川、江毅、黄莉娅、关仁康、李富彬、朱德珍、朱玉梅、杨剑、黄磊

德文艺体组

111

四川师范大学

产学融合,人才共育,互利共赢的计算机工程型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

李晓宁、 李贵洋、 廖雪花、 郭涛、 袁丁、向茂甫、樊相奎、高悦翔、苟仕蓉、董云艳

理工组

112

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

高职院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与教育创新模式的研究实践

王仲明、陈思琦、党华、李成林、詹颖、李佳、李雨竹、姜旭

高职高专组

113

四川音乐学院

搭建国际竞技展示平台·构筑作曲教学实践模式

杨晓忠、林戈尔、宋名筑、郭元、昌英中、施子伟

实践教学组

114

西昌学院

民族地区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转型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夏明忠、龚灏、彭正松、陈小虎、胡青龙、阮学勇、赵益强、花旭斌、张千友、黄亮

综合组

115

西华师范大学

大数据背景下大学英语写译教学改革与实践

曾洪伟、高长、何华清、季寅修、李琼、万琼、李玉芳、唐玲英、张勇、范爱筠

师范组

116

西南财经大学

立足专业,十年打磨,会计人才实践教学CCI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马永强、邹燕、谭洪涛、刘坤、王路菲、刘砚琛、杨长虹、张冬、唐国琼、何丹

实践教学组

117

西南交通大学

创新混合式教学模式建设立体化教学资源持续提升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彭其渊、马驷、李宗平、汤银英、文超、闫海峰、殷勇、邓灼志、燕鹏飞、程美静

理工组

118

西南交通大学

建筑类专业通专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研究与实践

沈中伟、崔珩、李异、杨青娟、祝莹、赵炜、傅娅、王俊、邓敬、熊瑛

综合组

119

有关学会(西华大学)

四川省高端技术技能型本科人才培养改革研究与实践

朱晋蜀、毛逢银、谭金会、刘保县、王永莲、李登万、李辉、宗莲松、黄诚、孙仁云

综合组

120

四川师范大学

着眼卓越教师培养的地方师大物理学专业综合改革与实践

周晓林、刘莉、李玲、刘科、段满益、梁文海、廖磊、贾国柱、袁令民、唐彰国

理工组

121

四川大学

基于OBE的水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刘超、李渭新、陈建康、李嘉、黄晓荣、张立勇、覃光华、李龙国、尹建平、陈钟

理工组

122

电子科技大学

电子信息学科分析与处理系列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李玉柏、杨、崔琳莉、王坚、李桓、张进、朱学勇、武畅、潘晔、廖昌俊

理工组

123

西南交通大学

注重复杂工程问题解决能力,重构培养体系,提升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陈维荣、赵舵、张婷婷、陈民武、马磊、何正友、张血琴、葛兴来、谢力、赵丽平

理工组

124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以工程能力培养为目标的电子信息类基础平台课程的建设与实践

杨玲、谢明元、杨明欣、巨辉、王建波、陈红艳、王海江、王福增、徐庆、孟芳

理工组

125

四川大学

化学类拔尖人才国际化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余孝其、李梦龙、JasonJosephChruma、谢均、姜林、苏燕、王智猛、游劲松

理工组

126

西南科技大学

基于创新素质模型的人才培养生态体系探索与实践

尚丽平、郑祥江、何霖俐、赵洋、谢鸿全、龙晓英、古松、尹显明、陈吉明、赵四学

理工组

127

西南交通大学

理工科基础课“慕课”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龚晖、易美桂、荣健、储节磊、杨宏春、梁玉祥、杨宁学、朱家骅、滕保华、江晓禹

理工组

128

电子科技大学

以“三化”(工程化、系统化、国际化)为引领的高层次软件工程人才培养实践

雷航、蔡竟业、管庆、廖勇、聂旭云、汤羽、吴祖峰、朱国斌、徐旭如、周世杰

理工组

129

四川大学

构建新体系,探索新方法,打造立体资源库—《光学》课程的全面建设与实践

朱建华、郭永康、王磊、姚欣、聂娅、杜惊雷、高福华、刘彦允、岑理相

理工组

130

西南交通大学

面向国家高铁重大需求,科教融合培养材料成型卓越工程人才培养

陈辉、苟国庆、杨涛、刘艳、陈兴莲、朱德贵、吕其兵、章春军、邱慧、朱

理工组

131

西南交通大学

服务“一带一路”,构建现代交通特色土木学科研究生多层次国际化培养体系

王平、陈嵘、占玉林、冯君、刘大刚、王骑、高波、富海鹰、崔凯、邱延峻

理工组

132

西南石油大学

适应国家油气发展战略需求的石油工程人才分类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

唐海、梁光川、杨火海、姚利、陈小凡、石晓兵、李皋、刘永辉、吕栋梁、陈小榆

理工组

(下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