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9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7年第111期(总第3128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第八届高等教育四川省教学成果奖拟授奖名单
《教育导报》2017年第111期(总第3128期) 导报三版

(上接2版)

133

四川大学

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下结合专业特点的工科基础课程教学研究与实践

鲁厚芳、高峻、李赛、何菁萍、赖雪飞、陈彦逍、周加贝、李万舜、龙沁、谭光群

理工组

134

四川大学

高校双创人才的培养体系建设、实践和启示—以四川大学计算机专业的培养为例

章毅、彭舰、卢莉、魏骁勇、陈良银、朱敏、张磊、栾新成、黎红友

理工组

135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基于大数据的教育信息资源构建及教学质量挖掘分析实践

舒红平、唐聃、吴四九、阿都建华、曹亮、高燕、赵卓宁、郑皎凌、李蕊、张伟利

理工组

136

西南石油大学

三型人才培养下"3+3+4"教学模式的大学数学系列课程改革与实践

钟仪华、谢祥俊、刘建兴、林敏、丁显峰、李玲娜、陈乾、陈亚丽、黄文、宋国杰

理工组

137

成都理工大学

测绘地理信息类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

李少达、杨武年、刘汉湖、杨容浩、邵怀勇、余代俊、杨鑫、曾涛、戴晓爱、史先琳

理工组

138

西昌学院

应用转型背景下土木工程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钱波、郭宁、胡青龙、褚晓锐、余明东、袁前胜、何茜、胡建春、王云珊

理工组

139

四川农业大学

遗传学教学“五化转换”探索与实践

罗培高、傅体华、杨先泉、任天恒、舒凯、余国武、杨世民、罗慎、吴麟、陈稷

理工组

140

西南财经大学

财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双循环反哺式”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唐晓勇、刘芳、陈宗权、吴玉平、李春梅、廖伟、龚松柏、黄世坤、查少刚、秦艺萍

德文艺体组

141

西华师范大学

利用川东北红色文化资源推进思政课教学创新的理论与实践

王安平、胡建、冯开甫、黄元全、张晓明、曹均学、王小蓉、李健、李敏、曾庆亮

德文艺体组

142

西华大学

基于“易班”网络互动社区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

王小林、张力、徐元彬、王唯洁、山述兰、马法尧、万远英、王强、郑小明、曾雅霓

德文艺体组

143

四川师范大学

高师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卓越教师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刘敏、张伟、赵建明、李华平、余虹、张华、胡斌、何夕林、叶军

德文艺体组

144

西南交通大学

跨文化通识课程体系建设与国际化人才培养

李成坚、杨安文、吕长、徐晓燕、王俊棋、曾祥敏、易红、莫光华、唐跃勤、王鹏飞

德文艺体组

145

四川大学

以核心素养为基础、以输出成果为导向的创新型、实践型口译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施

任文、胡敏霞、克非、何梅、吉晋、殷明月

德文艺体组

146

四川大学

思想政治理论课“两个课堂,多元协同”互动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羊绍武、纪志耿、吕志辉、郑晔、李红、王彬彬、沈影、邓宗豪、郭佳、陈梅芳

德文艺体组

147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面向行业,突出应用,注重素质养成—地方高校经济统计学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

范乔希、朱胜、蒋志华、邹永红、刘全、王世忠、邹洁、李明、徐琼梅、黄兰

德文艺体组

148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统筹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SSRP教学模式的建构与实践

赖廷谦、龚秀勇、刘松涛、江俊文、李忠伟、孙莎岚、郑莉、杨莉、尹吉、敖天颖

德文艺体组

149

四川师范大学

以地方史教学促进高师院校历史学专业特色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邓前程、王川、陈辉、汪洪亮、潘树林、田利军、黄天华、刘开军

德文艺体组

150

成都学院

动画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罗徕、孙哲、郭道荣、徐红、代钰洪、杨冬、张娟、钟远波、黄敏、杨明

德文艺体组

151

四川警察学院

高校思政课“三互动·六协同”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创新实践

周长明、刘文芳、马中全、胡宇南、杜乾举、江文、岳健、李红艳、卢军、罗小龙

德文艺体组

152

乐山师范学院

地方高校 “金字塔”型公共艺术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陈立志、彭巧胤、张科、任学锋、李同果、彭杨、罗茜倩、吴映春、程莹、翟雅媛

德文艺体组

153

四川大学

高校经济学课程考试方式改革与创新研究

杨艳、段海英、路征、吴丰、王彬、龚勤林、邓丽、黄勤、朱第、罗玉常

德文艺体组

154

成都理工大学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实效性提升平台的构建与创新

谭书敏、张春和、邓猛、辜帆、黎萍、张亚峰、韩绍卿、晋燕云、李想、刘玉超

德文艺体组

155

西南交通大学

具有轨道行业特色的工业设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徐伯初、支锦亦、董石羽、徐笑非、李然、李芳宇、王超、许永生、张静

德文艺体组

156

四川农业大学

“三主、三导、三融合”协同的动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

曹三杰、付瑞琼、贾仁勇、邓俊良、陈正礼、侯维、彭广能、左之才、黄勇、王印

农医生物组

157

西南交通大学

全面提升与个性化培养相融合,构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六级联动创新示范机制

宁维卫、陈丽、陈华、冉俐雯、肖放、张学伟、董洁、高燕、冯缙、马岳德

农医生物组

158

成都医学院

构建“教、学、练、考”一体化的医学数字化教学体系,推进教学模式转变

冯军、李鑫、邓峰美、潘克俭、陈卫中、黄坪、雍刘军、任佳、胡晓松、李亚

农医生物组

159

成都中医药大学

中医本科人才临床思辨能力培养的改革与实践

成词松、罗再琼、贾波、江泳、马维骐、鲁法庭、朱蔓佳、郑秀丽、刘锋、陈西平

农医生物组

160

川北医学院

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临床医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杜勇、谢建平、樊国康、黄波、周艳红、方庆、梅红、曹俊芳、冯川钧、刘行海

农医生物组

161

西南医科大学

“双轨合一”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尹思源、朱小平、邬丽莎、黎靖、范贤明、罗俊、李星、宋杰、吴珊、朱琳

农医生物组

162

西南医科大学

地方医学院校“卓越医师培养计划”的基础医学改革与实践

邬于川、汤军、刘岚、范光碧、韩艺、邹平、冉兵、杜军、胡晓艳、刘友平

农医生物组

163

成都中医药大学

实施“一体两翼三驱动”综合改革,提升医学检验技术人才培养质量

李燕、罗萍、国锦琳、冷平、李阳、乔凤伶、杨朝国、余蓉、杨溢、张敬建

农医生物组

164

四川师范大学

基于数学核心素养提升的高校师范生培养综合改革与实践

张红、李昌勇、朱世辉、张永乐、邵利、宁锐、周思波、周吉、王彦朝

师范组

165

四川师范大学

“区域联动·课程驱动·主体行动”教师培训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李志全、张姝、王亚军、张华、李华平

师范组

166

成都师范学院

高师院校以UGSE协同模式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改革与实践

任迎虹、周鑫、冯鸿、唐瓷、陈仁太、杨宏、钱小华

师范组

167

西华师范大学

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133三位互动”师范能力培养模式探索

聂应德、李俊、张思军、李永洪、罗开文、范华岭、毛玉楠、高青兰、马桂瑛

师范组

168

成都师范学院

“三位一体”协同推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曹子建、唐安奎、邓达、李清树、刘小强、肖蓓、李荣华、杜洪琳、李玲、龙志琼

师范组

169

四川农业大学

以创新创业能力为引领的植物生产类本科实践教学改革与应用

任万军、王西瑶、杨峰、汤瑞瑞、汤浩茹、李立芹、蒲至恩、龚国淑、张新全、刘泽静

实践教学组

170

西南科技大学

地方高校高新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张华、梁辰、刘满禄、张静、张敦凤、任万春、熊开封、谭顺华

实践教学组

171

西南科技大学

依托大学科技园建设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的探索试验

张勇、卢忠远、古松、贾芳、陈玉芳、吴传文、谢长勇、高敏、梁辰、刘丽莉

实践教学组

172

四川大学

8秒正能量”主题微活动: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蒋永穆、黄丽珊、高中伟、陈青、谢卫东、冯兵、杨兵、王代滨、李燕红、李世红

实践教学组

173

西南民族大学

民族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陈秋燕、张海滨、张晨光、韩佩玉、程科、赵亚军、蒋柯、袁晓娇、查抒佚、王晓刚

实践教学组

174

四川理工学院

面向传统酿造产业转型升级,构建一流白酒人才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罗惠波、李东、边名鸿、周丽洪、邹伟、赵金松、黄治国、明红梅、张楷正、王陶

实践教学组

175

西昌学院

应用型本科动科类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何学谦、黄志秋、亓东明、张谊、杨红、郝桂英

实践教学组

176

四川大学

基础学科实践教学模式的新探讨——以四川大学口述历史实践活动为例

李德英、王东杰、辛旭、刘世龙、李建艳、邹立波、王果、周琳、范瑛、韦兵

实践教学组

177

西南交通大学

构建课程实验、科研实践、科创竞赛贯通式教学体系,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蒋朝根、邹喜华、马琼、邬芝权、吴宗玲、白天蕊、陈延云

实践教学组

178

四川大学

以毕业能力为导向,构建无机材料专业创新实践链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杨为中、杨海波、周大利、殷立雄、卢晓英、立、尹光福、朱德贵、张萍、孙小松

实践教学组

179

电子科技大学

“三维一体”文科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汤志伟、楚军、高天鹏、蔡运娟、张会平、王敏、王莉、钟毅、朱强、冯小东

实践教学组

180

西华大学

持续发展和普及啦啦操,引领大学生体质提升和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研究与实践

张讴、何建平、金萍、刘洋、钟敏、叶钰海、陈杰、胡志、但勇、涂爽

实践教学组

181

电子科技大学

全程化、阶梯式“4+3+3+3”光电信息类双创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李琳、胡添勇、赵萌、刘志军、余盈、陶斯禄、太惠玲、肖鹏、程从琳、周强

实践教学组

182

四川师范大学

卓越法律人才“一体四翼”模拟教学资源体系构建

陈山、唐稷尧、刘洲、全亮、赵旭、唐青利、李明华、杨番、王化

实践教学组

183

西南财经大学

实践为核,多元协同,构建国际商务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新体系

姚星、姜玉梅、黄载曦、任迎伟、叶作亮、郜筱亮、张桂铭、吴钢、吕佳、严沁

实践教学组

184

四川师范大学

地方高师院校历史学专业学生教学能力提升的实践探索

潘树林、陈辉、吕丹、张利娟、陈子斌

实践教学组

185

西南交通大学

融合学科资源,突出工程能力,构建轨道交通特色信息类创新人才实践培养体系

潘炜、杨燕、王小敏、张翠芳、邹喜华、马琼、郭进、邢焕来、蒋朝根、王茜

实践教学组

186

四川大学

构建以互联网+先进制造技术为特色的工程训练课程与示范中心协同创新模式

罗阳、王杰、梅筱琴、王玲、刘胜青

实践教学组

187

西南科技大学

搭建一流机电创新实践平台,实施7×3培养理念和体系,培养高水平双创人才

蔡勇、蒋刚、留沧海、李自胜、刘自红、王勇、薛峰

实践教学组

188

四川师范大学

地方高校“双核四驱”发展型本科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祁晓玲、杨晓艳、毕剑、李戎、李大可、龙强、谢玉霞、曹艺、杨红、游雪

综合组

189

西南财经大学

财经院校经济学类学科基础课课程群一体化贯通改革与实践

李永强、黎实、叶作亮、刘书祥、李毅、赵磊、喻开志、邢祖礼、蔡晓陈、申晓菊

综合组

190

四川农业大学

面向现代农业的“1334”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秦自强、王刚、陈礼清、李武生、杜彬、张敏、廖鹏、李静波、谢建平、李晓东

综合组

191

成都中医药大学

章程引领 构建“5S协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马跃荣、杨静、张希、郑川、徐廉、王明谊、王洪志、李涛、欧阳静、胡媛

综合组

192

西南交通大学

构建“学院+书院”五课堂融合跨学科教育体系,培养工科类拔尖创新人才

郝莉、高平平、王霞、张长玲、柯小君、宋爱玲、吴德利、冯缙、毛盾、陈洪章

综合组

193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地方高校基于“三测三评”的常态化分布式自我评估体系构建与实施

何晋、吴四九、何建新、郑小林、方珍红、彭静、邱长燕、覃秋敏、赵静、马小林

综合组

194

西南财经大学

着力研究基础和国际视野的金融本科人才“5×2”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张桥云、周铭山、曾志耕、许志、宋珂慧、解川波、翁舟杰、阮小莉、张翔

综合组

195

西南财经大学

多维立体教学质量评估监控机制十年探索

史代敏、王远均、刘晓晶、魏华、张莉、周利云、杨立、李璐名

综合组

196

四川师范大学

立足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拓展多层次多领域国际汉语教育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汤洪、周介铭、李诚、汪媛、毛竹、王茜、戴丽莉、李淼、李芳、王星

综合组

197

西南财经大学

构建“I-ASK”教学体系   培养国际一流商学人才

寇纲、付晓蓉、张梦、徐宏玲、李文勇、胡国平、吕兴洋、王有雄、刘轶、张明镜

综合组

198

电子科技大学

“三段式”理工科大学生阅读与成长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李泰峰、侯壮、喻梦倩、雷萍、汤伟、杜丽、张民、杨家燕、伍睿、张宇娥

综合组

199

四川大学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整体性设计与实践

刘吕红、蒋永穆、何洪兵、刘渊、李建华、何艺新、吴敏、刘肖、杜黎明、邢海晶

综合组

200

电子科技大学

“一轴两极三经四纬”的网络育人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于乐、李玉纯、张凤寒、叶继武、连德富、范淑焕、吴满意、夏虎、 杨敏、张泽宝

综合组

201

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基于大数据的高职教学质量提升“1211”模式研究与实践

陈斌、杨桦、伍德军、周静、王翔、王世伦、杜正聪、于建华、杨丽、杨仁怀

高职高专组

202

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

军地协同共育航空机务士官人才研究与实践

陈玉华、何龙、黄爱华、何先定、杜瑜、李静森、金国友、王昌昊、李茂炎、彭文学

高职高专组

203

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构建高职汽车竞赛体系促进专业人才培养机制探索与实践

方文、陈斌、袁杰、李臻、卜军伟、贾超超、冯林武、任东、谢振、祝勇

高职高专组

204

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与教学资源优化

吴明军、戴明元、伍慧卿、毛辉、张蕾、廖开敏、钱勇、鲜洁、王姣姣、胡晓娟

高职高专组

205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

面向产业转型升级的高职纺织服装类专业产教融合模式探索与实践

尹析明、夏平、胡颖梅、王允昌、叶建军、阳川、宋雅路、冯西宁、何涛、谢毅

高职高专组

206

成都职业技术学院

标准引领、课程创新、平台集成,培养高职国际化的文化创意特色旅游人才

凌红、赖斌、吴雪、刘玮、舒莉、余昕、雷琳、江舸、张芝敏、王晓莹

高职高专组

207

宜宾职业技术学院

校企双主体,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罗建平、杨齐、朱涛、官小云、卢琳、陈琪、梁宗余、王赛、王志刚、黄河

高职高专组

208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

工程类高职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黄诚、宋超、税永红、梁平、黄勤陆、罗娅、黄俊、黄永晶、刘畅、邱永芳

高职高专组

209

乐山职业技术学院

瞄准国家战略需求,创新高职留学生培养模式,打造“一带一路”人才培养高地

刘忠、黄晓莉、鲍学东、吴玉西、杨帅、张晶晶、苟安经、鲜凌瑾、何晓明、陈晓露

高职高专组

210

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建筑类专业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李辉、陈文元、胡晓娟、熊朝坤、陈林举、胡晓元、肖进、包宗贤、孟小鸣、侯兰、何锡辉、程东、伍小平、秦永高、郑文开、李超

高职高专组

211

西南财经大学

面向“互联网+”时代新需求,构建“金融科技”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新模式

霍伟东、王宇、徐、李庆、段江、康立、罗旭斌、李自力、帅青红、李瑶

理工组

212

四川传媒学院

艺术院校二级教学单位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的“五全模式”探索与实践

刘彤、陈祖继、张乐平、徐先贵、王禹明、王雪梅、陆薇、杨嫦君、武琦、李杨

德文艺体组

213

四川旅游学院

对接产业需求,“旅游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创新与实践

熊红、钟志惠、张华、杨江伟、李进、黄文刚、李凌、杨樱、贾洪锋、刘宇星

实践教学组

214

四川师范大学

地方综合院校本科实验条件保障体系的建设与实践

汪必琴、杨宇科、胡平、李玲、李群、封玲、杨立成、罗文强、彭刚、黄海

综合组

215

电子科技大学

构建以国际国内竞赛为核心的梯级人才成长平台,培养生命与信息交叉创新能力

尧德中、李凌、张勇、王先龙、郑雪莲、汤丽霞、黄健、郭锋彪、王玲、权凌

农医生物组

216

电子科技大学

IT类专业以学生工程能力为导向的全链条递进式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创新与实践

朱国斌、蔡竟业、秦臻、熊虎、张翔、王添杨、雷航、吴祖峰

理工组

217

乐山师范学院

对接基础教育:地方高师院校师范生职业能力培养改革与实践

胡丹、李朝晖、谢艺泉、张远东、金澎、罗明礼、毛加宁、张红梅、刘佳龙、李丽萍

师范组

218

四川大学

研究型大学科研与教学互动培养经济类拔尖创新人才的探索与实践

朱方明、龚勤林、蒋瑛、张衔、刘用明、涂刚、杨艳、肖慈方、迟梦筠、曹邦英

德文艺体组

219

成都学院

走向生命关怀的学前教育人才培养改革十年探索

刘先强、范勇、何叶、李敏、蒲永明、肖红、桂世权、刘颖、王钢、李建波

师范组

220

成都理工大学

地方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三级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

郭朝辉、李璞、何志华、李志刚、邓猛、刘勇、邓辉、张惠琴、李奋生、王璞

综合组

三等奖(160项 排名不分先后)

221

西南民族大学

坚持师德为先、教学为要、科研为基,推进民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

段吉福、姚蓉、魏新春、陈颜、易莉、吴映平、胡敏、陈金龙、聂文晶、高乃云

德文艺体组

222

西南财经大学

以学生学习成果为导向,构建一流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人才培养教学体系

姜玉梅、王珏、董春、谢凤燕、李娟、宁南、熊立、陈昊、唐济时、殷未

实践教学组

223

四川文理学院

“四化一体”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王成端、李壮成、邓杰、曾宪文、罗江、叶怀凡

综合组

224

四川大学

倡导个性化教育,积极激发学生潜能——药学专业教学模式改革

黄园、张志荣、郭丽、蒋学华、何勤、李成容、杜俊蓉、余蓉、钱广生、齐庆蓉

农医生物组

225

电子科技大学

立足能力培养,突出自主研学的测控专业研究性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程玉华、刘震、田书林、王厚军、邱根、白利兵、王子斌、熊万玲、黄敏、苟轩

理工组

226

乐山师范学院

1121”体系: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与实践

陈晓春、谢延明、舒勇、宋天华、代丽、谢春明、郭海峰、邓道宣、陈天柱、尹绍全

实践教学组

227

成都工业学院

新建本科转型期大数据方向Excenginer新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杨明广、刘甫迎、杨勇、刘焱、王蓉

理工组

228

西南石油大学

材料学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

周莹、林元华、王斌、王平、戴志、杨眉、田合超、郑世文、王霞、周明

理工组

229

四川大学

综合培养高分子材料专业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精神的改革与实践

赵长生、钱祉祺、李艳梅、傅强、李建树、李瑞海、徐源廷、杨鸣波、陈广玲、蔡绪福

理工组

230

成都工业学院

Coop模式在应用型本科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中的探索与实践

曹凤、李刚俊、郭成操、张英华、王超、谢志萍、李华志、朱成华

理工组

231

四川师范大学

地方师范院校经管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王官诚、丁明鲜、胡民、宋周、赵华、杨建、张家友、李德勇、邱静、高焰

德文艺体组

232

西南交通大学

以学生为中心,以高水平团队为依托,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和针对性

何云庵、田永秀、胡子祥、汪澎、钟勇华、谢瑜、郭海龙、熊钰、许义文、余琼

德文艺体组

233

西南石油大学

创新型人才英语应用能力培养的多元化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

孙阳、龙仕文、曾苹、廖颖、罗琴琴、张一颖、刘建芳、肖燕姣、胡登攀、王蕾

德文艺体组

234

西南石油大学

以机制改革为突破口构筑多层次开放式实践平台提高大学生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

周茂、郭平、吴雁、施岱松、彭世金、许溯伦、王智平

实践教学组

235

四川大学锦城学院

《创业学》课程建设与创新

王亚利、左仁淑、杨安、杨泽明、罗堰、李峤、苏斌、杨治国、邓忠君、周雪

实践教学组

236

西昌学院

民族地区应用型本科工科类专业实验室“一三三三”建设与管理模式研究

张万明、郑晓慧、花旭斌、焦钰、坤燕昌、史碧波、清源、马金华、李正涛、孙劲

实践教学组

237

西南石油大学

电气信息类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建设与实践

胡泽、蒋林、邓魁、刘西成、高凤水、张安安、青小渠

实践教学组

238

成都医学院

“专业链+创新创业链”双链融合——医学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张涛、宋海星、张晓、黄坪、杨拯、王丹、刘永贵、吴泽全、张璨、阳泰

农医生物组

239

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高职院校教师发展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王永莲、杨小燕、胡建波、魏会超、王朔、杨桦、袁杰

高职高专组

240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

高职“多层次、多路径”校企协同培养现代旅游业服务人才的创新与实践

叶娅丽、陈学春 、余宜娴、 陈倩 、韩雪、姜宁川、樊廷友、毛力爽、肖军、赵洪

高职高专组

241

西昌学院

民族地区教师教育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一体化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边仕英、黄远春、张永华、陈梅琴、李俊佐

师范组

242

西南财经大学

以自主学习能力提升为核心,构建经管类专业学生学业发展体系

董春、王远均、廖春华、周铭山、郭建军、谭洪涛、欧李梅、冉茂瑜、谢冠男、段芸芸

综合组

243

成都理工大学

基于大学生学习行为数据的智慧学习及支持系统研究与实践

程孝良、曹俊兴、何晓燕、巨能攀、莫忧、赵亮、刘萍、向玉凡、王军、詹凯

综合组

244

西南财经大学

以社会责任为价值引领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公共管理专业十年教改实践探索

尹庆双、廖宏斌、章群、马珂、侯荔江、臧文斌、任勤、冯华、钟慧、顾绚

综合组

245

西南财经大学

财经类本科数学教学创新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向开理、朱文莉、孙云龙、涂晓青、戴岱、方敏、韩本三、崔红卫、张清邦、赵建容

理工组

246

四川农业大学

“卓越计划”背景下土木工程(教育)专业“双师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

朱占元、邹祖银、郭子红、刘国军、秦之香、戢林、李静、莫忧、黄晓丽、陈晓晴

理工组

247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基于国家需求的分层次、分方向大气科学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标准的建设与实践

周筠、范广洲、张小红、肖天贵、赵鹏国、韩琳、缪燕平、华维、程志刚、蔡宏珂

理工组

248

四川理工学院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

杨虎、颜杰、杨郭、杜怀明、黄斌、赵彬、谢云涛、刘勇、李敏娇、郝世雄

理工组

249

西南石油大学

显油气特色、强工程实践、重知识应用——化工专业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

王兵、王豪、王治红、刘瑾、蒲冠州、张辉、李爱蓉、董军、朱元强、叶仲斌

理工组

250

电子科技大学

融合科研与产业优势,强化双创实践,构建新能源与智能电网精英人才培养体系

黄琦、陈峦、何伟东、卢有亮、张伟静、姚若婷、左琳、向勇、井实、李廷帅

理工组

251

西南科技大学

产学研赛一体(CAPES)计算机类双创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及实践

吴亚东、刘志勤、张晓蓉、贾小林、王银玲、刘涛、陈永辉、陈华容、张克非、黄晓芳

理工组

252

西南石油大学

全球能源结构调整背景下的油气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

黄志宇、杨雁、文永勇、钱广、王琨、康毅力、李晓平、廖明光、段明、侯勇俊

理工组

253

西南石油大学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

庄稼、周莹、李星、武元鹏、林元华、李海敏、张骞、黄韵、王芳

理工组

254

西南交通大学

大数据时代数学课程教学模式研究与数字化教材建设实践

杨晗、潘小东、冯颖、梁涛、陈尚云

理工组

255

宜宾学院

创新型应用生物工程技术人才“交互协同”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

张超、朱文优、侯茂、王涛、魏琴

理工组

256

西南交通大学

瞄准国家基础学科拔尖计划,打造互联网+教育模式下物理学科人才培养高地

张文桂、赵勇、刘运林、王莉、姜向东、吴平、王红艳、孙燕云、刘其军、樊代和

理工组

257

西华大学

融竞赛,重能力,协同行业资源,构建地方院校车辆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唐岚、徐延海、孙仁云、吴涛、彭忆强、李平飞

理工组

258

四川农业大学

“产学研”一体化组合式风景园林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陈其兵、江明艳、李西、高素萍、黄卓、潘远智、鲁琳、孙大江、蔡军、罗正华

理工组

259

西华大学

校企深度合作联合培养工程技术创新人才——西华-长安3+1人才培养模式

曾东建、杨仁华、张正芳、孟忠伟、闫妍、吴怡、李平飞、韩志强、王永忠、田维

理工组

260

四川理工学院

以学为本、双核驱动 特色工科人才培养综合改革与实践

曾涛、李俊、石艳、周敏、王维慧、黄文权、林海波、付伶、刘少北

理工组

261

四川农业大学

基于“三平台”协同育人的农业工程类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许丽佳、张黎骅、康志亮、王中成、胡建、穆炯、陈霖、张志亮、卢修元、段旭良

理工组

262

西南科技大学

普通高校化学与材料类专业学生协同创新力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霍冀川、廖其龙、雷洪、叶旭、钟国清、李玉香、刘敬松、李鸿波、赵静、江平

理工组

263

四川理工学院

基于材料腐蚀与防护的双创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

林修洲、李明田、崔学军、金永中、罗宏、何刚、陈建、邓建国、李春林、王兆华

理工组

264

西南交通大学

国际化创新型人才培养改革的探索和创新——"1+3+3"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李天瑞、潘炜、范平志、戴齐、唐小虎、杨燕 陈向东、刘明慧、朱焱

理工组

265

四川大学

研究型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李志勇、刘俊、周毅、程励、邹卫、金培、成功伟、李慧、肖葱、王俊鸿

德文艺体组

266

四川理工学院

“管理+经济+技术”三位一体复合应用型管理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

陈一君、熊山、毛亮、杨晓宇、田北平、叶一军、毛国育、张勇

德文艺体组

267

成都体育学院

立足体育行业特色,构建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邬红丽、魏万珍、高扬、柴亚东、黄霞、孙超、王贺北、张鸿飞、张莉

德文艺体组

268

四川大学

《慕课的制作与运行指南》与侵权法慕课教学实践

王竹、方洁、于明、张怡、卓敏、段会青、姜洁、刘召成、李成

德文艺体组

269

西华大学

基于协同理论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与实践

万远英、王贝、刘英、朱琳、封德平、郑小明、张力、齐巧霞、王熠、陈秀章

德文艺体组

270

西南石油大学

基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下高校思政课“四育人”协同创新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张文卫、张小飞、崔发展、张华春、潘建屯、杨世箐、徐科琼、帅建祥、蒋朝莉、喻滨

德文艺体组

271

成都体育学院

“双核一线”运动训练专业人才培养途径实践研究

李林、刘英、蒲鸿春、熊维志、王光凤、岳海鹏

德文艺体组

272

四川农业大学

突出政策导向、推进三个协同,提升农林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成效的探索与实践

张强、廖鹏、陈从楷、冷军、张丽君、李峰、王克冬、丁海萍、岳俊歧、陈明滟

德文艺体组

273

西南财经大学

深化分层分类改革,构建大学英语"三位一体“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

张家瑞、吴瑾、张玮、潘紫萌、邹宁、邓天旭、申娟

德文艺体组

274

成都体育学院

《网球运动教程》

刘青、杨成波、李伟国 、唐小林、陈正

德文艺体组

275

西昌学院

民族地区大学生禁毒防艾“三层次六结合”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陈小虎、张炜、袁颖、胡映、胡建春、马吉勋、姚小波、钟玫、杨颖、赵丽华

德文艺体组

276

四川大学

四川大学本科公共体育“全过程立体化”教育教学创新体系的构建

张超慧、向勇、缪美灵、赵建春、张晓波、李若愚、邱硕立、宫川、潘峰、陈月

德文艺体组

277

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

民航“两型一化”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郑丽、殷艳、任晓军、陈方、黄大勇、邓晓熹、夏莲、王艳强、赵华俊、刘颖

德文艺体组

278

成都学院

“一规范四整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育人体系的探索与创新

彭晓琳、彭时平、屈陆、李维、彭长宇、邓陕峡、岳鹏、刘一民、肖良、魏世军

德文艺体组

279

四川农业大学

农林高校财务管理本科人才“三三四”培养体系创新与实践

符刚、唐曼萍、王运陈、罗华伟、贾鸣问、林东川、钟秀玲、刘云强、张韬、程亚

德文艺体组

280

四川旅游学院

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许霞、张哲乐、况红玲、史晋娜、刘婧、王杏丹、龙又嘉

德文艺体组

(下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