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21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7年第116期(总第3133期) 导报二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魏辅文院士回校拜师恩
■本报记者鲁磊
《教育导报》2017年第116期(总第3133期) 导报二版

“我能走到今天,感恩母校,感恩那么多良师益友!”最近,著名动物学家魏辅文凭借在保护生物学领域的杰出贡献当选中科院院士,当选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回到学习和工作了17年的母校西华师范大学,拜谢恩师胡锦矗。

今年88岁的胡锦矗是西华师大珍稀动植物研究所教授、原所长,国际公认的大熊猫生态生物学研究的奠基人,被誉为研究“国宝”的“国宝”。1980年,16岁的魏辅文到西华师大求学,导师胡锦矗将大熊猫研究融入了他的生命。

“我读书的时候,一年有七八个月都在野外调查,一次在休息时,从裤腿里抓出了300多条蚂蟥。”回忆起当年求学的时光,魏辅文指了指鼻子上的伤疤,“这就是跟老师建观察站时,被倒下的木头砸的”。

“不看牌子看货色”是西华师大从建校起便坚持至今的办学理念。与一线城市相比,这所处于四川南充的大学,农村生源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抱着“不辜负每一个学生”的审慎态度,学校在学生培养上如履薄冰,特别重视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培养。

魏辅文说,从1979年开始,胡锦矗带了31年研究生,而当胡老师的学生并不容易,必须上观察站,睡窝棚。白天跋山涉水采集样本,晚上,就在窝棚里上理论课,或是在炉火旁,记录野生大熊猫的生态习性。

“森林中的课堂”教学效果出奇地好,野外调查期间常常都有“突破性”发现,上新闻头条是家常便饭。那时的西华师大被外界誉为“熊猫大学”。

作为一所具有师范特色的综合性大学,西华师大办学71年来,已培养各类毕业生30万余人,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四川基础教育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在四川有着“读书好去处,选才好地方”的“好口碑”。

人才是教育发展的“命根”,西华师大能走出一批批像魏辅文一样的优秀学者、科学家,得益于有胡锦矗等老一辈学人身体力行地培养。而近些年来,大城市、“一线”学校对优质师资的虹吸效应越来越强,像西华师大一样的中西部“二线”高校,人才流失严重。

如何守住“命根”?西华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王安平说,西华师大牢牢把住“特色办学”的发展导向,在学科建设上不“贪大求全”。同时,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坚持“内培外引”,一方面提升本土教师水平,另一方面大力引进高精尖人才,吸纳海内外各类专家学者,培养一批优秀教学团队、科研创新团队。

“以人为本是一所大学发展的不竭动力,如何才能培养优秀的学生、留住杰出的人才,我们的着力点就在哪里。”王安平说,学校将继续为教师搭建有利于他们成长的学术舞台,让他们能心无旁骛地教书育人、潜心学术。

魏辅文(右)回校看望胡锦矗(左)并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