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26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7年第118期(总第3135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诵读国学经典 提升语文素养
■赵英
《教育导报》2017年第118期(总第3135期) 导报三版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国学经典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是先贤智慧与民族精神的载体,其中蕴含的丰富哲理可以成为孩子受用一生的文化资产。在课程多样化的今天,融国学经典于语文教学,借国学经典来提升能力,已经成为彰显语文学科特点,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一种尝试。

国学不同于现代文的教学。一是当时的时代背景离现在的学生太远,学生要体会作者的意图比较困难;二是从语言来说,国学经典与现代文有很大的差异;三是意思的理解上,国学经典中有些词语学生没有接触过,难以理解。那么,老师如何在语文课中引入国学经典教学呢?

一读。常言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又分为几个阶段,第一阶段,让学生读正确;第二阶段,理解了词语、句子后再读;第三阶段,老师引领学生悟了诗情后又读;第四阶段,联系生活中类似的事情后再读。读的形式也是千变万化,可以是一个人读、接龙读、打擂台读,也可以是全班齐读。通过层层递进、多种方式地朗读,学生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学习兴趣得到提高,对国学在潜移默化中产生喜爱之情。

二查。为了让学生尽量走进当时的生活,缩短时空差距,可以让学生自己回家读有关那个年代的故事,或者由老师提取那个年代的相关信息,让学生阅读。相关信息可以是文字资料,也可以是相关视频,学生在了解时代背景后再来学习,就会轻松得多。

三画。在学习新诗之前,给学生布置一个预习任务:“将你理解到的内容用画画的形式表达出来。”教学时,老师带着学生边画边学,然后,让学生对比两幅画,谈体会。“润物细无声”,学生在自己喜欢的绘画中,领悟了传统文化。

四舞。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各方面的感官,让他们从不同的途径接受知识,我根据实际情况,让学生自己选能代表此首诗情感的音乐,然后将播放音乐,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翩翩起舞。他们乐在此中,边动脑边观察,在玩中将国学潜入心中。

五融。我们要将国学牢记在心,还要让他们派上用场。课堂上,为强调合作的重要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是我的口头语。为了让学生有不怕困难的信心,我会说:“路漫漫兮,吾将上下求索”,当引导学生表达思念之情时,我会吟唱:“西出阳关无故人”“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六比。为了让学生融会贯通,我将几首诗放在一起教学。例如,将《长相思》与《长征》放在一起教学。我先让学生读这两首诗,谈谈想到什么?有学生提出“都有长字”。我引导:“这两个‘长’有什么相同或不同?”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再读,就会发现一个是深深的思念,一个是路途艰难。抓住一个长”字,学生理解了作者表达的中心。有学生提出“一篇读了心情不好,另一篇读了让人振奋。”我引导:“哪些地方让你们产生这样的感情?”通过一步步地引导,作者当时描绘的情景在学生眼前一一浮现,使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

这样的对比教学,让学生们在对比中,进行分析、理解,在一堂课的时间里,将几篇文章一起学习,提高了实效性。老师使尽浑身解数,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提升道德品质,形成良好人格。

开展小学语文国学教育,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诵读经典国学,丰富学生的人文底蕴;可以渗入国学经典故事,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可以展开琴棋书画,丰富国学教学方法;还可以组织名胜游历,感受博大的传统文化,以此陶冶学生情操,提升学生语文、人文素养。

(作者单位:四川省江安县西城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