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28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7年第119期(总第3136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作业减负,掐表不如分级
河南漯河 张涛
《教育导报》2017年第119期(总第3136期) 导报三版

前不久,有地方教育局出台新的中小学作业管理规定,提出中小学教师作业布置的要求,其中,“如果学生做作业时间超过晚上10点还未完成,在家长证明下,学生可选择不做完剩余的作业”的规定引起关注。

这一规定是赋予学生和家长对文山题海说不的权利,但从实践来看,类似的掐表式管理效果并不好。首先,学生实际情况不同,做作业的进度也不一样,一刀切的规定显然不尽合理。其次,从家长望子成龙的心理出发,也不一定愿意为孩子证明,甚至会出现“别人家孩子能做完作业,为什么我的孩子不能完成”的心理。

作业减负之所以减不下去,主要是没抓住问题的关键。作业在精不在多,但每个学生对于知识掌握程度不同,老师不能为每位学生量身定做作业,只能在布置作业时力求大而全,尽可能涵盖到每个知识点,从而导致作业越留越多,学生不堪重负。

家庭作业作为对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和消化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使知识转化为能力。然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有差异,整齐划一的作业布置,难免造成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却“吃不了”。对于已经掌握的知识点,再反复做题练习,无疑是在做无用功,浪费了时间和精力。近年来,不少教育学者呼吁,推行学生作业分级分类布置,老师在给每个学生布置作业时,依照其掌握知识程度,布置与其相对应难度的作业,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因此,教师应科学、系统、合理设计不同层次的作业,杜绝简单记忆、机械重复的作业,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增强学生对作业的选择性。与其给作业掐表,不如把更多精力用于探索作业分级,真正让每位学生都能从作业中受益,做到查漏补缺,有的放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