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2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8年第1期(总第3138期) 导报四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刹那即永恒
——读《毕加索之夏》
■黎武静
《教育导报》2018年第1期(总第3138期) 导报四版

美国著名科幻小说家雷·布雷德伯里有“科幻诗人”之美誉,他的文笔令人难以忘怀。他用醉人的语言,创造出一片诗意遐想。

中学毕业的布雷德伯里对图书馆情有独钟,卖报之余将大部分时间都沉浸在这里。这位自称“28岁毕业于图书馆”的作家,广博而谨致、丰富而浩阔的图书馆涵养了他的创作生涯。他坚持不懈地写作、投稿,终于在科幻小说的领域崭露头角,名声大噪。

雷·布雷德伯里的创作灵感就是那些诗句。“我在很多别人的诗中找到写短篇小说的灵感。事实上,有好多次我从诗中取一句,把它变成了短篇小说。诗是我的一个爱好,诗可以说是我生命中的中心。……”从灵感的源泉里缓缓流淌而来,诗意盎然在他的字里行间,难以言传。

关于雷·布雷德伯里,我所读甚少,至多不过看过几个短篇小说而已,但那文笔中展露的诗意却徘徊不去,久久回荡。

第一次读他的小说,是《TheIllustrated Man》里的《万花筒》。小说描写火箭失事,飞船碎裂的时刻,宇航员们在不同方向极速坠落的过程中,死亡迫在眉睫,交谈一生恩怨纠葛。生命从长空坠落,有一人回到地球的怀抱,坠入大气层时,被乡村小路上的孩童天真仰望:“一颗流星擦亮天宇。”

生命的尽头,像流星的光芒,这般灿烂的瞬间,即使燃烧殆尽,也拥有这一刻的璀璨。何其短暂又耀眼的光芒,因其短暂,更显炽烈。

后来在一本《世界文学精粹:四十年佳作》的合集里看到了《毕加索之夏》也看到了一个迷人的夏天。正所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偶然的阅读是一份难得的幸运,绝对是意外的惊喜,可遇不可求。这几乎是一份馈赠了。

雷·布雷德伯里以诗意的科幻闻名于世,这篇短篇小说并非科学幻想。只是运用他一贯的诗意想象讲述了一个美丽的夏天,和那个夏天里迷人的瞬间。

故事的主人公乔治·史密斯携妻子爱丽丝·史密斯去法国的海滩度假。这个毕加索的“粉丝”在他的度假之旅中沉溺于每一个细节,以一种粉丝的心情。在他心里,每一刻时光都和毕加索有着神秘的关联:“每逢黄昏就是蓝色时期,每逢黎明就是玫瑰时期。”沉重忧郁的蓝色时期和温暖娇艳的玫瑰时期,是毕加索绘画生涯里的两个不同时期。乔治就这样区别黄昏与黎明,用毕加索的画意。

他知道毕加索就在附近某个地方,这是一种悄然的无奈,虽则相距不远,然而可望不可即。于是他干脆放弃了所有乱糟糟的想法,加入了在海边度假者的人群,游泳、晒太阳,享受这个属于他的假期时光。将要散场时,他在这里偶遇了一个人——就是他想的那个人。那人拿着冰糕棍儿情不自禁地在沙地上作画。这些随心所欲的画作极尽其妙,难以言传,他惊呆地看着这些画,“他想奔跑,可又没有跑。”因为他能怎样做呢?拿铁锨铲走这片沙地吗?拿石膏做成模子?拿相机拍下来?就在乔治犹疑间,日已西沉。画家和他道晚安,离去了。他静静望着画家的背影,唯一可做的是转回头来,好好凝视这幅大地上的画,全神贯注,一直到光线消失。

故事的尾声,在晚餐的餐桌上,妻子和他依旧继续着粉丝与非粉丝之间的对话,“你散步的时候有什么有趣的事儿了?”“没什么。”他说。他拿起菜单又忽地放下,“出了什么事?”他扭过头,闭一会儿眼睛,“听。”

“我什么也没听见。”她说。

“没听见?”

“没听见,是什么?”

“不过是潮水,不过是潮水上来了。”

最后的潮声,是连绵的回响。激荡,澎湃,迢迢远去。余味,是声音渐远后的空白余裕,静谧,沉吟。

故事就此结局,行于其所当行,止于其不可不止。如果是现在,这个谜的瞬间就不存在了,我们人手一部手机,随时随地“啪、啪、啪”拍个不停,从路过的花草,到三餐零食,从友人亲朋到陌路面孔,万事万物都可以摄入数码世界,留存来日怀念。当然留驻多久是个悬念,只要手机故障,硬盘当机,网站易址,数据库备份丢失,多少瞬间,灰飞烟灭。电子时代的保存手段,便捷而存有不可知的风险。脆弱的数字影像虽然真切,却如此脆弱。

《毕加索之夏》迷人在不可挽留的瞬间,——“听”,你看过了,欣赏过了,陶醉过了,只能听潮打空城,淹没所有时间。

艺术和美这样感动过,刹那即永恒,即使仅仅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