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2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8年第1期(总第3138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读写结合,在阅读中自然地习得语言
■陈锐
《教育导报》2018年第1期(总第3138期) 导报三版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写作能力。”如何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习作文,有效地进行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必须关注的一大课题。

一、抓住重点词句,培养遣词造句的能力

在一篇课文中选择一个或几个语段重点教学。在语段教学时,要抓住重点词句培养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让学生在对比、模仿中领悟语言,习得语言。

比如,教学《麻雀》一课中“突然,一只老麻雀从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跟前。”一句,教师出示投影:“突然,一只老麻雀从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跟前。”“突然,一只老麻雀从树上飞下来,像一根羽毛似的落在猎狗跟前。”请学生说说从两个句子的对比中,体会到了什么?学生能从中体会到原文体现了麻雀速度快、心情急切。然后,请学生用“像……似的”写一句话,形容某种心情。

又如,在教学《火烧云》颜色变化的一段时,我尝试这样设计:火烧云有哪些颜色?列出来并归一归类。你为什么分成这几类?这些写色彩的词在结构上各有什么特点?学生找出其结构特点后,让学生再写几个这几种结构的描写颜色的词语。最后,让学生把自己写的词语代入课文读一读,说说感受。学生通过自主组合词语而享受到成就感,激发了他们创作的灵感。

再如,教学《春天在哪里》一文,让学生对比:“柳条儿摆动,桃花儿红了。”“柳条儿跳舞,桃花儿脸红。”感受“摆动”与“跳舞”,“红了”与“脸红”的区别。后者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会让句子变得更生动、形象。然后让学生仿写拟人句。

小学阶段重点仿写的句子有用词准确、刻画生动、描绘形象的句子;比喻恰当的句子;比拟形象的句子;排比手法运用恰如其分的句子;关联词使用得当的句子等。

二、发掘拓展延伸点,培养表达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抓住文中拓展延伸点,改变教法,因势利导,读写结合,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如《新型玻璃》一课,接近尾声时,让学生为每种玻璃写一段推销词,并在课堂上展示。这样的训练既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又锻炼了写作与口语的表达,可谓一举三得。

再如,《岩石书》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身边事物,列举出还有哪些特别的书——树叶、花儿、蚂蚁等,都能向我们传递知识。对于低段的学生,能用简单连贯的语言表达出,就达到了训练的目的。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要善于去发掘课文中的拓展延伸点,因势利导,就能让学生对文本得到最直接的感受,各项语文能力也能得到相应提高。

三、写读书笔记,拉近文本与读者的距离

高段学生通过对文本的学习理解已能产生自己独特的见解,写读书笔记这种形式正好满足了学生需求。

如教学《凡卡》一文,凡卡悲惨的命运引起学生的共鸣:对他的同情,对旧社会的憎恶等。教师抓住学生的这种情感,让他们续写,题材不限,内容不限,极大地开拓了学生的创作思维。

再如,教学《顶碗少年》一文后,我让学生以“如何面对生活中的挫折”为题,通过自身的经历,说明自己是如何克服困难、面对挫折的。学生对“人的一生是搏斗的一生。只有敢于拼搏的人,才可能取得成功。在山穷水尽的绝境里,再搏一下,也许就能看到柳暗花明;在冰天雪地的严寒中,再搏一下,一定会迎来温暖的春风。”的启迪理解更深刻了。

语言习得重在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逐步变“理解课文”为主的解读式教学为注重“读写结合”的实践活动。要善动心思,巧抓契机,适时练笔,丰富积累,锤炼语言。平时的教学中就要让学生发现写作素材,注重积累,不断引导学生锻炼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的能力,真正让学生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习得语言。

(作者单位:四川省江油市坚勇五一二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