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4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8年第2期(总第3139期) 导报四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教育是一半 陪伴是一半
■张颖慧
《教育导报》2018年第2期(总第3139期) 导报四版

临睡前,我习惯地拿起手机,点开微信,有微友的留言。那是我班一位留守学生的妈妈,询问孩子的学习情况和在校表现。当天,第二单元的考试结果出来了,家长对孩子的成绩显然不满意,于是,与我交流起来。

这个学生平时和爷爷奶奶,还有一个堂妹生活在一起。爷爷奶奶是很朴实的农民,年纪也不小了。和大多数的农家孩子一样,出生后一断奶,父母就把他们交给祖辈照顾,自己外出打工。他们仍然住在离县城有30多里的农村,孩子每天都是自己乘车上下学,光来回的车程就得花两个小时。问过孩子,她每天早上5点半就要起来,冬天的山区天才麻麻亮,匆匆吃过奶奶清晨4点多起床做的早餐,就乘车往学校赶。下午放学后,再等车子来接,到家已过5点半。

这个学生瘦弱乖巧,有一种小鸟依人的可人。刚上一年级时,真是一个萌宝。常常课上到一半,她便哭着说肚子疼,有时说腿酸。让她上厕所吧,又不是真的肚子疼。打电话询问爷爷奶奶,他们也不知道什么缘由。反而陡增了他们的焦急,老人也不能来接孩子的,路远来回很不方便。我这老师就无形之中充当起妈妈与奶奶的双重角色,哄着她,带她到办公室,用老师的“神手”抚摸她的肚子,按摩她的腿,再外加一颗糖,或是一块巧克力,渐渐地,就给“医”好了,她不再说肚子痛,或者是腿酸了。好长一段时间,下午放学之后,我得送她上车。放学时人多车杂,不是她找不到车,就是司机找不到她。看着小小一个人儿,陷在放学时的人海中,真像一滴水,让人感到怜惜。想想,这么小的年龄,为了求学,每天都是远离家乡,长途奔波,真的是让人心疼不已呀。

如今三年级了,这个学生的自理能力强多了。可发现她还没有适应三年级的学习,跟不上节奏。在与她妈妈的交流中了解到,父母每天都是通过电话督促、辅导孩子功课和作业,孩子这边做好了,用手机拍下来,再发送给远方的爸爸妈妈检查。虽然远在他乡打工很苦、很累,但他们却一直坚持着。为了孩子,父母也是尽心尽力了。孩子没有达到他们预想的要求,他们必然失望和焦虑。

这让我想到我班另一名孩子。他是一位单亲留守孩子,腼腆、内向,但帅气、聪明。

二年级的时候,他妈妈来告诉我,为了生计,自己也要外出打工,已经说服了儿子。一段时间后,孩子红润的脸蛋瘦削了,而且会无端地发脾气,发起脾气来就撕坏自己的课本,甚至多次扔掉自己的书包。每次找他谈话,他都是哽咽着不说。在他心情好的时候,和他聊天,他说会好好表现,妈妈会给他买什么什么。他最盼着过节过年,因为妈妈可以回家。这段时间内,他作业书写极不工整,成绩明显下降。

但是,生活所迫,父母依然无法放弃自己的事业,在上海的奶奶辞工回家,孩子换成爷爷奶奶共同看护。这一切,也只能让心情烦燥的孩子,暂时得到了安抚。暑假快到了,孩子对我说:“老师,我要去妈妈那了!”那喜悦的神情难以言表。

长期以来,“教育”被窄化成了居高临下的说教,教师无法像《死亡诗社》中的基汀老师、《地球上的星星》中的尼克老师、《放牛班的春天》中的马修老师那样,成为学生最好的陪伴者。而现在,孩子连父母的陪伴也丧失了。其实,孩子的天性之中,父母的陪伴,才是孩子最高兴的事。当然,缺少了老师的那种触及心灵真情的陪伴,也是一种重要的缺失。

我想说的是:最好的老师是父母,最好的教育是陪伴。一半是陪伴,一半是教育,才能构成一个温暖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