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11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8年第5期(总第3142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新高考:浙江“过来人”的“过河”经验
■本报记者 何元凯 文/图
《教育导报》2018年第5期(总第3142期) 导报三版
高考改革到底改了什么?引发了哪些变化?学校怎么应对?这无疑是近期,乃至以后一段时间,我省所有高中校长和管理层求解的问题。广泛听取“过来人”的经验分享,是校长、老师们解惑的重要途径。

近日,在成都七中第39届教育教学研讨会上,浙江省湖州市长兴中学校长钦国强应邀作了一场经验分享。“我不是专家,不作全面解读,只真诚地把我们的真实经历分享给大家。”钦国强的开场很直接。也正如他的开场白,近2小时的讲座,钦国强用摸着石头过河的经历,和被石头划出的伤疤,真诚地给出了“友情提醒”。

钦国强现场分享新高考经验

“‘三位一体’必将推广”

“我可以负责任地说,浙江‘三位一体’招生模式,肯定要在全国推广。无非是什么时候,推广到什么程度。诸位务必引起重视。”钦国强认为,新高考制度下,高校招生自主权进一步扩大并且会越来越大。讲座中,他结合自身经验对三位一体”作了解读。

“三位一体”是指高校公布招生方案,考生依据自主招生方案到高校参加统一的综合素质测试,高考成绩占比50%—60%,学业水平测试一般占比10%,综合素质考试占30%—40%。

2016年,有8所浙江省外高校通过“三位一体”招收学生,且数量远远大于依据高考分数招收的数量。以中国科技大学为例,其在浙江总招生人数115名,依据“三位一体”自主招生数就达100名,而依据高考“裸分”招生仅15名。一些考生的高考“裸分”成绩不足以上心仪的大学,甚至连投档线都没有达到,但他们都通过“三位一体”综合素质测试被高校录取。

钦国强说,自己与多所相关大学的招办主任进行过交流。有高校的招生主任说想要扩大“三位一体”招生名额,钦国强问对方为何对“三位一体”越来越热衷。“看似更费事,实际更高效。”对方表示,新高考的等级赋分制度使高考分数越来越扁平化,区分度降低,单凭“裸分”招收的学生可能并非他们想要的学生。

在钦国强看来,在这种情况下,“三位一体”会成为高校自主招生的主流趋势,他希望四川省各学校校长和老师对这种形势引起高度重视,提前了解相关招生内容,为学生选科和学习出谋划策。

选课走班苦乐参半

新高考下,选课走班将选择权交给学生,给了学生更多自主发展的可能。然而,实施过程中,学校却苦乐参半。

钦国强介绍,3年实践,在浙江出现过3种应对模式。“全走、全不走、有限度地走。”“全走”就是“自助餐”,7门课全部放开,让学生自由选择,语数外在行政班上课,其他课全部走班上课。甚至还有学校提供分层选择,物理分 ABC三层,学生可以对应不同难度进行选择。“这样做优点非常明显,充分保证了学生的选择。缺点是对教学管理要求非常高,尤其是在开始阶段容易造成一定的困难,这种混乱有可能一直持续到高三毕业。”钦国强说。

“全不走”则指某些学校只给出4个套餐:“理化生”“政史地””理化地”“生化政”,学生只能在其中进行选择。由于是固定选择,学生不需要走班上课。而本质上,这还是以单纯的行政班的形式教学,忽视了学生的选择需求。

长兴中学采取“有限度地走”。先让学生进行自由选择,在学生选择的基础上再进行组合。这个设计的目的就是尽量减少走班的科目。有120个人左右选择“理化生”,那就3个“理化生班”;90个人左右选“政史地”,就2个“政史地班”。

但总不是那么巧的。有47名学生选择了政治地理,但这47个人中,有20人第三门选技术、17人选物理、10人选生物。这个班被叫做“政地班”,政治地理在固定班级上课,技术、物理、生物走班上课。钦国强将其称为“固二走一”。甚至还没有那么巧,有可能是“固一走二”。

选课走班到底如何实施?钦国强认为,首先看校长理念,其次看学校实际。

此外,钦国强表示,7选3确实给学生和家长出了一道难题。从某种意义上说,正确的选择选考科目是高考成功的关键,也是学生对自己未来走向的一次重要选择。

为让学生提前规划学习,顺应新高考,长兴中学在高一分别让学生进行了3次模拟选科,预期通过多次模拟,不断完善科目的选择并固定3门优势选考学科,以避免实施走班教学后,出现大面积学生选考科目的更改,影响教学工作。“经过3次模拟选科,高二选课走班之后,选考学科发生更改的仅81人次,大大减少了改科带来的影响。”

意外状况措手不及

一个意外情况让浙江许多学校措手不及,钦国强特别提醒四川学校务必引起高度重视、未雨绸缪。

自主选科过程中,学生会从自己的角度出发,选择有把握、相对简单的科目,这对一些难度较大的科目产生消极影响,比如物理。根据浙江省教育考试院、浙江省教育厅公布的数据,2017年高考浙江全省共29万考生(其中25万人报名普通高校招生),物理选考学生仅8.9万名。

本来选物理这门科目,在高考填报志愿时,拥有选择大学专业的优势,可现实中选物理的学生却偏少。背后的原因,是考生在选择科目时存在博弈心理——不是根据自己的兴趣、实力、升学规划选择学科,而是考虑怎样获得选考科目的高等级。

在等级赋分制度下,不少考生都采取“田忌赛马”的方式选择学科,以便自己能获得更高的等级。现实情况是,高分考生大多会考虑选择物理,这让许多中分段及以下的学生不敢选择物理,担心与高手比拼,获得的等级低,影响高考总分。而选择物理的学生减少,物理科目获得高等级的人数也相应减少,又使高分段的学生也不敢报考物理。

虽然浙江在意识到问题后,建立起选考科目保障机制(选考人数少于保障数量时,以保障数量为基数从高到低进行等级赋分)以消除“博弈现象”。但在浙江,选物理的学生越来越少,已是许多学校的共同趋势。而这种偏科现象,给学校的师资带来了措手不及的挑战。

“现在浙江的学校,大量物理老师成了‘剩男剩女’。”钦国强介绍,长兴中学原有6名物理教师,现在只需要2名,其中1名工作量还不满。“最后怎么办呢?1名去管食堂,1名指导集体备课,2名被借到初中当科学老师。”

与此相对的是大量学生选择历史、地理。这学期开学前一天,一名高中校长苦笑着向钦国强求援:“历史地理能不能帮我解决一下?”钦国强同样苦笑回答:“你给我还差不多。”

“我敢断定在座每位校长都会遇到这个问题。”钦国强表示,这种现象是学生选科过程中的不确定性造成的,学校管理层必须重视师资的“潮汐现象”,防患于未然,及时在教育资源上作出调配。

根据本校经验,钦国强认为,应对新高考下教师工作量失衡问题,学校可以探索实行教学班教师增量评价,作为过渡性措施,教学班教师的教学效果评判标准和操作方法可由学校年度考核工作小组专门议定;可以探索制订新的奖励性绩效与工作量核算及津贴发放方案。

“新高考是一道难解的综合题,需要学校从课程设置、教师队伍建设、管理、评价等多方面系统作答,这也是学校进行整体改革的一次良机。”钦国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