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13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8年第6期(总第3143期) 导报一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高校对口扶贫妙招迭出——
送“智”又送“志”
■本报记者杜蕾
《教育导报》2018年第6期(总第3143期) 导报一版

2017年12月16日,成都中医药大学扶贫干部王张博士牵头在得荣县俄木学村开展义诊活动。(图片由学校提供)

在扶贫攻坚这场硬仗中,高校如何结合学校特色和学科优势,开展对口帮扶精准扶贫工作?

在1月11日举行的全省高校对口帮扶深度贫困县工作推进会议上,西南财经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师范大学、四川旅游学院、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5所高校分享了其在脱贫攻坚中的好做法。他们妙招迭出,坚持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培养新型农民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去年5月,被派驻到得荣县支医的成都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副主任普外科医师冯阳,带着得荣县人民医院的医生完成了一件“大事”,他们连续成功实施了3台腹腔镜胆结石摘除术,实现了得荣县微创手术“零”的突破。

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是导致贫困的主要原因之一。成都中医药大学将提升地方医疗水平和群众健康水平确定为学校帮扶重要任务,他们充分发挥中医医疗的优势,选派多名优秀医务人员,赴帮扶点,通过现场手把手指导、培训等形式,帮助基层卫生人员提升诊疗技术。

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利用学院涉农优势,成立由科研、技术骨干教师组成的扶贫专家团,深入精准扶贫第一线,在农业实用技术指导、特色产业发展、新品种新技术推广示范、专业大户孵化等多个环节开展对口帮扶工作。

不但送下去,还请进来。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利用成都农业职业经理人学院这个平台,积极试点新型职业农民学历与非学历、现场与远程的多层次教育培训体系。从2016年起,学校开始招收农业经济管理单招专业,学员全部来自各区市县从事农业产业种养殖的新型职业农民,他们将接受为期3年的学习,取得大专学历和农产品经纪人职业资格证书。

四川师范大学聚焦对口帮扶地区教师队伍建设的现实需求,发挥学校教育学科专业优势,组织专家组深入区县一线,多渠道对乡村中小学校校长、教师实施教育素质能力培训,提升其现代化和民主化的办学治校和教育教学能力,引领他们办好农民满意的教育。

针对帮扶区县学校师资紧缺的情况,四川师范大学组织高年级本科学生赴对口帮扶区县顶岗实习,仅2017年,就有137人次到理塘、普格、盐源、会东、仪陇、达川等县区顶岗支教。学校还开展农村中学生励志教育,在贫困区县组织多场专家讲座,开展心理引导,帮助即将高考的农村中学生克服自卑、失落和焦虑情绪,实现了既扶“智”又扶“志”的目的。“秘密武器”助力产业转型升级

美姑县采红乡洛久村村民阿地尔也,这一年乐开了花。去年,他的岩鹰鸡养殖家庭农场通过与县电子商务服务中心合作,销量大大增加,成为美姑河畔的农民致富领头雁。

这个电子商务服务中心正是西南财经大学扶贫团队的杰作。该校发挥财经学科优势,探索形成了“农村电商+精准扶贫”模式。

“关键在于平台建设、资源汇聚、畅通渠道、人才培训等。”副校长史代敏介绍说,学校针对贫困地区特征,设计了以县域电子商务服务中心、乡镇电子商务服务站和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点为主体的三级电子商务运营平台体系,整合了县级以下电商物流资源,有效解决了“工业品进村”和“农产品进城”的路径问题,不仅使农村特色农产品因电商“活”起来,更让贫困群众因电商“富”起来。

各高校立足学科优势,纷纷拿出自己的“秘密武器”助推贫困地区产业发展转型升级,探索出造血式扶贫新模式。

四川旅游学院对帮扶的白玉县进行了实地考察调研,根据旅游特色建议规划“北线-宗教民俗之旅”、“中线-浪漫爱情之旅”、“南线-原始生态之旅”3条旅游特色路线并提交给县政府。该校就地取材,烹饪学院针对当地特色食材芫根,开发“拔丝芫根”、“芫根狮子头浓汤”等特色菜品。学校还利用现代食品科学与生物技术,研发生产芫根腌菜、咀嚼片和功能饮料,力争实现产业化。

成都中医药大学发挥中药种植开发优势,挖掘中药产业扶贫项目,为得荣县编制《中藏药种植发展规划》,开展了光核桃系列产品的研究,目前,初步完成光核桃仁油治疗脱发的产品研究。学校为盐源县编制《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发展规划》,中药种植逐步成为盐源县主要经济作物,去年,仅续断和独丁子两味中药年产值就达到2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