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18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8年第8期(总第3145期) 导报二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中德职教专家交流校企合作
规范化才能实现可持续性
本报记者 何元凯
《教育导报》2018年第8期(总第3145期) 导报二版

校企合作是近年来职业教育的重要议题,而“校热企冷”是不少职业院校管理者普遍遇到的难处。通过调研,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智能制造研究所副所长朱辉杰认为,很多行业企业都愿意和学校合作。既然学校和行业企业两方面都有需求,又为何会“校热企冷”?中间有什么阻碍?近日,在成都精沛科技有限公司主办、成都精沛职业技能培训中心承办的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论坛上,来自德国的职教专家与国内的职教专家和校长对此进行了交流。

德国企业为什么愿意“做傻事”

3个月前,朱辉杰到比亚迪坪山工厂调研。对方告诉他,新招到的毕业生“上手”很难,企业一般要花8个月到1年的时间对其进行在厂培训。由于企业培训的成本比较高,他们希望这个问题能在校期间解决好。“这就是来自企业的需求。”朱辉杰说。

德国马格德堡大学劳动组织学客座教授、职业教育专家拉斯·提勒介绍,在德国,都是由企业承担人才培养费用。

“为什么德国的企业愿意做这样的傻事?”拉斯·提勒所在团队对德国企业“做傻事”的行为进行了调研。企业给出了很多理由,排在第一位的理由是“如果企业可以参与到职业教育,就更有主动权来选择符合企业发展的人才。”这个理由被94%的被调研企业认同。

另外,90%的企业认为,在职业院校里培养不出企业所需要的人。“这个不是指一般的工人,而是复合型人才,这样的人才在市场上很难找。”拉斯·提勒说。80%的企业表示,不希望今天招来的人明天就走了。熟悉和了解一项工作的组织和流程、在工作当中积累经验,都是需要时间的,“所以企业的想法是,在学生还在校的时候就要把他拽入到企业工作过程当中。”拉斯·提勒说。

朱辉杰认为,这些理由对国内企业同样成立。在校企双方均有合作需求的前提下,要建立良性的合作关系,就需要思考如何规范合作行为,以消除合作阻碍、实现可持续。

校企合作要依靠明确的组织与规则

如何消除校企合作中的不规范之处,实现可持续性和实效性,成为与会者关心的话题。拉斯·提勒介绍,德国有40%以上的企业是有长期持续性校企合作意愿的。“双元制”下,校企合作的可持续性依靠的是合作的规范性,这主要围绕两方面:组织和规则。

“企业要充分理解学校的体系,学校也要充分理解企业的体系。”拉斯·提勒说,校企联合培养过程中,必须有明确的组织,双方都必须有特定的项目负责人,懂得培训的结构。校方的负责人需懂得企业运作知识,企业中的负责人要懂得教育学知识,校企双方共同对学生负责。

在此基础上,双方要清晰地制定“游戏规则”。“课程内容怎样去组织和协调?考核评价如何实施?怎样提高‘差生’的学习积极性?这些都是在项目开始之前要明确的。”拉斯·提勒进一步说明,合作培养过程中,透明化的信息交流至关重要,“培训究竟发展到什么地步、什么层次?我们学生的能力究竟发展到了什么样的水平?半点不能模糊对待。”

此外,拉斯·提勒指出,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是从传统中不断发展延伸的,而这个发展过程,一直是行业协会和工会在后面作支撑,他们始终考虑到行业生态的良性发展,“正是基于这个支撑,才有了‘双元制’的良好发展。”

对于这一点,不少校长、专家认为,这正是国内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一个痛点。“产教融合要解决一个标准问题,国内的企业行业以及职业院校,都比较缺乏标准。这个标准必须是由政府委托行业来制定,但我国的行业协会较为松散,往往难以制定这个标准。如果不解决标准问题,产教融合不可能实现。”杭州萧山技师学院党委书记、院长许红平认为,标准制定本身就是一个产教融合问题,政府应该引导行业协会,发挥牵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