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18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8年第8期(总第3145期) 导报二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我省高校“聚众智”续文脉
本报记者 鲁磊
《教育导报》2018年第8期(总第3145期) 导报二版

“由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牵头,汇聚历史、考古、文学、艺术、教育、科技、新闻传播等多方力量,参与巴蜀文化研究,这在历史上还是第一次。”日前,西华大学与都江堰市联合主办的四川省李冰研究会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在都江堰市召开,今年78岁的四川省历史学会会长谭继和难以掩饰内心的激动与喜悦,称“巴蜀文化研究从各说各话的‘散打’走向规范化、体系化迈出了重要一步。”

“自古文宗出西蜀,天府之国,自古人文荟萃。”谭继和说,可“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与中原文明有明确文字记载不同,巴蜀文化多存在于口口相传的传说与神话之中,造成后世研究多有谬误,难免“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为深入挖掘保护四川历史名人资源,大力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省按照把握导向、立足学术、着眼传承的工作方针,启动实施四川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工程。去年,首批四川历史名人名单正式公布,大禹、李冰、落下闳、扬雄、诸葛亮、武则天、李白、杜甫、苏轼、杨慎10位历史名人入选,由高校、科研院所牵头,以研究中心、研究会为“阵地”,汇聚各方智慧,围绕评选出的历史名人,在学术研究、文化传习、品牌打造、文艺创作、文创产业等方面着力,构建四川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体系。

西华大学地处都江堰灌区核心地带,与李冰和都江堰有着天然“血脉联系”,学校在蜀学文化以及相关历史人物研究上形成了优势和特色。此次,除了推动成立李冰研究会,李冰研究中心也正式落户学校。

与过去文史研究偏重考据不同,西华大学还将其水利工程等优势学科融入研究当中。未来的李冰研究中心将成为多学科、跨学科、复合型研究中心,不仅能保护文化、传承历史,还能为水利工程建设、河流灾害治理、灌溉供水、水土生态等领域提供决策参考。

“世人只知都江堰,而少知李冰,这就造成文化传承‘断裂’。”谭继和表示,秦国蜀郡太守李冰是治水兴蜀的先师,也是农耕文明、天府文化的重要奠基者。他不仅开凿了世界水利史上的奇迹——都江堰,其“珍水万世”的理念,至今仍有重大现实意义,这样的研究模式,能进一步整合力量挖掘巴蜀文化精髓;当前,国学教育、乡土教育正在成为中小学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加强研究能正本清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教育提供指导;汇集各方智慧,还能寻找更多异质文明间的“共性”话题,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的“人间之爱”,能进一步提升国际接受度,让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