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23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8年第10期(总第3147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将阅读进行到底
■余志勤
《教育导报》2018年第10期(总第3147期) 导报三版

近日,我跟随“区名师工作室”参加了“整本书阅读上海论坛”。在论坛上,不仅观摩了王雷、何杰、吴泓、余党绪等特级教师的阅读示范课,还聆听了王本华、于树泉、段增勇、吴欣歆、吴非等专家学者的发言,收益颇丰,感慨良多。

这次活动彻底改变了我对阅读的看法,我渐渐意识到“阅读不仅是语文课堂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生活必不可少的部分”。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自己要有意识地阅读,用阅读来重塑课堂,也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阅读,用阅读来重塑学生心灵,进而改变整个语文教学的格局,让阅读在课堂里真实有效地发生。

一、用阅读重塑课堂

特级教师的公开课给我最大的震撼不是流程的完整,不是学生讨论的热闹,而是有一股深入人心的力量。这股力量强烈地吸引着我慢慢地靠近教师的生命,跟随他在文本里遨游,接近思维的核心。

以王雷老师执教的《谁能理解人心的奥秘呢?》为例,这节课围绕《月亮与六便士》整本书阅读,只有一个主问题“如何评价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王老师借助这个问题提出了一个非常严肃的哲学问题:出走。他认为,“出走是杀死过去的自己”,引起了学生很大的震撼。

试想,如果教师没有大量的阅读,没有对文本的把握,又如何引导学生思考的方向呢?当前大部分公开课的弊端在于,过分关注教学艺术,而忽略了对学生“思考方向”的引领,学生没有借助文本来反思自己的生活能力,没有打通文学经验和生活经验之门,即便理解了作品的主题、背景和手法,依旧不能“移情”共鸣,不能进行个性化的对话。

王雷老师的这堂课给了我们很好的示范,教师的阅读素养会直接体现在课堂上,正如徐贲在《课堂内外的人物经典阅读》一文中所说:“教师具备并在讨论中自然流露的知识准备、学术热情、思想深度和广度、人文气质、思考和表达方式等,时时刻刻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陶冶和感染作用。”这样的课堂充满了生命力、人文性,这样的课堂是多元化、多维度的课堂,也是学生们向往的课堂。

二、由阅读抵达素养

教师不仅要在“阅读中发现自我”,还要在“阅读中引领学生”,让学生回归到真实的阅读体验中,让学生形成“阅读的趣味”,最终帮助学生实现“由阅读抵达素养”的目的。

通过专家学者的发言,我们不难发现,他们对于学生阅读的引导颇下功夫,以南京十三中语文特级教师曹永军《整本书阅读的课程设计和实践》发言为例,教师们通过10多年的探索,不仅形成了阅读序列,而且开展丰富的阅读活动,推动了阅读的有效进行。曹老师分享了他们的“常规课堂50本·基础书阅读——读书社团·50本漂流书阅读——经典夜读小组·20次夜读活动”,这种层层进阶的阅读方式需要教师精心选书、设计、推动,才可让学生真正有所收获。

学生在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里成长,他们不仅养成了良好的阅读能力,而且可以在课堂上讨论“寻找抵达海子诗歌的道路”。他们可以参加情境读书会,在行走中形成阅读素养,也可以跟作家名人对话。

学生一旦阅读养成了阅读的习惯,便会主动形成“语文核心素养”,只有做到了这点,语文教学才不会在教材里打滚,在题海里挣扎,而是用更历史、更前瞻的目光把握现在。

三、让阅读改变语文教学格局

如果把语文课堂比作枝繁叶茂的大树,那么阅读便是大树盘曲有力的根茎;如果把生活比作变幻多姿的云朵,那么阅读便是辽阔无际的天空。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阅读是可以改变教学格局的。教师在设计课例时不再只依托教学参考,而是通过阅读,从三条线索出发重新审视内容定位:作家的创作和教师的教学,问题特征与教学处理,文本的理解与教学内容。把握好这三个方面,教学便会有的放矢,学生的讨论也更有针对性。

同时,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让各种活动有机融入课堂。语文课堂不再是狭隘的、局促的,而是丰富多彩的。无论是演讲、辩论、朗读、主题探究、作品分享、征文比赛,都利于打破语文教学呆板、凝滞的局面,让语文教学变得生动、活泼起来。

(作者单位: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香城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