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23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8年第10期(总第3147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借他山之石 琢优质课堂
■袁晓艳
《教育导报》2018年第10期(总第3147期) 导报三版

学生读完《草房子》一书,该上读书交流课了。平时,我们有一堂课教一篇文章的,有教两篇的,也有教三篇的,但一节课如何引导学生交流一本书呢?我顿时犯了难。忽然想起赵老师曾上过一节《夏洛的网》读书交流课。我迫不及待地翻开听课记录,回顾赵老师的教法。

这节课分4步进行:读目录、忆章节;看图,讲故事;理关系,评人物;品句子,悟哲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老师引导学生在回顾故事的基础上评价人物,感悟哲理。通过交流,使学生的思考更深入、更全面,收获更大。

我准备照着她的模式上,但想想《夏洛的网》,再想想《草房子》,我觉得《草房子》一书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人物的心理变化一波三折。文似看山不喜平。可以引导学生品味故事情节曲折的魅力,通过欣赏交流,再潜移默化地渗透到习作中,岂不更好?

我又想到于老师上过一节群文阅读课《故事中的波折》。阅读材料是《三打白骨精》、《三借芭蕉扇》、《三顾茅庐》。白骨精想吃唐僧肉,先后变成了村姑、老婆婆、老公公,最后被打死。孙悟空借芭蕉扇:一借,二逼,三骗。刘备三请诸葛亮:第一次没见,第二次没见,第三次终于见到,诸葛亮被其诚心所打动,答应出山。于老师根据3篇文章的特点,引导学生画出能体现故事情节变化的折线图。通过画图品评,让学生明白故事情节一波三折,内容更加引人入胜、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我决定汲取两节课的精华,设计出自己的教学方法。根据《草房子》一书的内容,我按以下5个环节引导学生进行读书交流。

一是读目录,忆章节。看目录,回顾内容,想象每一章节的主人公,板书人物名字。

二是理关系,评人物。因为这本书写了桑桑对他6年小学生活的回顾,以桑桑为主线贯穿始终,所以每个人都与桑桑有关系。在引导学生理清关系的基础上,我在黑板上画了一个以桑桑为中心的环形图。然后引导学生结合内容评价人物。每个学生都发表了自己的见解,集思广议,对人物的评价就更全面了,对内容的理解也更深入了。

三是忆情节,品波折。引导学生画故事情节波折图。如秃鹤的心理变化:快活——愤怒——高兴——孤独——热情——激动。在画折线图的过程中,让学生明白秃鹤的心理轨迹,正所谓“成也秃头,败也秃,秃如一面小镜子,照出人性善与恶。”再如杜小康的家道由兴盛到败落过程中他的表现。秦大奶奶由固执、自私到舍己为人、关心学校的心理变化过程。通过画图,引导学生在一波三折、扣人心弦的情节中感受到人性的真善美和生命的顽强。

四是赏细节、学写法。学生作文最大的问题是不能写具体。而在这本书中所有的细节描写都有。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外貌、环境描写,形象生动。我让学生针对每种描写从书中各找一段进行赏析,学习把人物、故事写具体的方法。

五是勤练笔,学为用。最后的拓展作业是运用这本书的写法写写自己小学生活中难忘的人、事、场景,或写一篇读后感。及时练笔,读写结合,学以致用。

课堂上,学生的发言积极,兴致很高,交流很有效,这还得益于两位老师的示范引领课。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我们要善于向他人学习,可以模仿、借鉴他人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有所创造,找到更适合自己的方法。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只有在学习中不断地思考创新,才能提高自己驾驭教材,驾驭课堂的能力。

(作者单位:河南省西峡县城区三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