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23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8年第10期(总第3147期) 导报一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成都数字学校圆满结束本学期课程,寒假直播课程即将上线
51万城乡学生共享名师资源
■本报记者鲁磊
《教育导报》2018年第10期(总第3147期) 导报一版

“爸爸快走,要迟到了!”张轩用嘶哑的声音催促着爸爸。1月20日是成都数字学校2017年秋季学期最后一次授课,成都市教科院附校初一学生张轩虽然正生着病,却依然早早地到达数字学校授课点。

爸爸张强不放心,便陪着儿子同去。一路上,张强多次想接过张轩背上的书包,但儿子告诉他:“老师说自己的书包自己背。”虽然心疼,但张强还是非常欣慰:“短短几个月学习,儿子不仅学业进步飞快,也更加懂事了。”

张轩一家人的经历,只是成都市通过信息技术推动实现城乡教育发展“一体化”的一个缩影。从2017年7月1日成都市数字学校正式上线以来,注册用户已超过61万人,其中成都市城乡学生用户已超过51万人,“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环境已初步形成。

学生有了“新选择”

一句“不要输在起跑线上”,让无数孩子牺牲了休息时间,自愿不自愿地奔走于形形色色的辅导班、培训班。

“所有学生都在报,我们也没有办法。”张强说,张轩班上有同学报8个补习班,他也“随大流”给儿子报了3个培训班。每个月2000多元的补习费,成了家庭的一大负担。

张强告诉记者,这些培训机构的补习班大多以提高孩子考试成绩为主要目的,教给孩子如何“套模板”、答题“讨巧”,虽然孩子成绩短期看来有长进,却对学习越来越厌烦。

听说成都市创办了数字学校,张强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用手机帮张轩注册了账户,几堂课听下来,儿子越来越感兴趣。“过去,他拿着我的手机玩游戏,现在常常看的是数字学校的教学视频。”

2017年国庆节后,张轩通过网上报名,成为了数字学校现场教学点学员,每周六都要去数字学校参与录制语文、数学、英语三门学科的直播。

“最初我并不很想来上数字学校,因为周末玩耍就‘泡汤’了。但是老师上的第一节课就深深吸引了我,他们的语言是那么生动有趣。”张轩说,每周上课的老师都来自他梦寐以求的“名校”,在短短40分钟时间里,老师们把最拿手的“诀窍”都教给大家。

第二次上课前,张轩穿戴得整整齐齐,因为老师告诉他有很多小朋友也很想来现场上课,但因为路途遥远,只有在网络上看直播。“听到这样的话,每次上课我都不敢怠慢,更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

名师组合“唱大戏”

据统计,从2017年7月1日到12月31日,成都数字学校累计完成直播课252节,微课250节及配套习题2500余道。直播观看总时长11343小时,点播观看总时长达55611小时。这些都凝聚着名师们的“心血”。

成都数字学校的教师会聚来自石室中学、成都七中与树德中学等名校96位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而“名师”授课,并非“单打独斗”,每一节课的每一分钟,都经过无数次的打磨。

罗舒文是来自石室联中的语文教师,她说在数字学校,8个老师要上16节课。上课之初,成都市教科院的教研员会根据每个教师的特点进行分工,教师备课还要与平时的常规课相区分,重在知识点的提升和学生知识面的拓展和学科素养的养成,“保证不能让数字学校也变成补习班。”

“比如在讲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时,我们会加入关于作者的人物解读,延伸鲁迅相关作品的群文阅读。”罗舒文说,为了保证直播课程的普适性,数字学校的教学内容都是与学校课程同步,从课内生发,重在课外拓展。

(下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