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30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8年第13期(总第3150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珍视意外 巧促生成
■刘勇
《教育导报》2018年第13期(总第3150期) 导报三版

语文课堂是一个充满多向性与开放性的对话空间,是一个在师生互动中动态生成的奇妙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聆听,合理跟进,珍视无法预约的“旁逸斜出”,并顺着学生的思路深挖,通过适时追问和搭建学习支架,就可能实现意料之外的收效,让课堂走向灵动,走向共生成长。

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一课,教材“阅读提示”和教参都告诉我们,本文最有特色的是心理描写。在聚焦心理描写并着力品读后,我正准备小结,学生董明姝突然发话:“老师,我觉得本文的动作描写很有特色。”我思考着:“愿闻其详。”她接着说:“标题就是反复的动作描写,文章中写胆怯的我、懦弱的我,都是用动作描写在刻画,包括很多心理描写也是通过动作描写呈现出来的。”

我略加思考:有一定道理,内心的刻画总是隐蔽的,不如动作描写那么外显,况且若是一味地刻画心理,总有些呆板。课堂剩下几分钟,我也不总结了,让学生自主勾画文章中的动词,分小组讨论,第二天上课继续研讨。

课后,我又细查资料,《走一步,再走一步》的鉴赏文章几乎都在说心理刻画细腻深刻云云;我再反复读课文,本文的动词大致有90余个,这是一个多么惊人的数量,可见在动词上下足了功夫。开篇写男孩子们的调皮,便用了“厌倦”“烧洞”“寻觅”等动词;接着写“我”难以抉择,用了“犹豫”“渴望”“牢记”“冒险”等动词;描绘“我”爬悬崖的过程更是扣人心弦,“发抖”“扒住”“抓住”“紧贴”“哭泣”“呻吟”“挪动”“扑进”“抽噎”……认真分析,这些动词的选择准确而妥帖,生动而富有表现力。

细细品读还会发现,文中“我努力向他们爬过去。我缓慢地爬着,尽可能贴近里侧,紧紧地扒住岩石的表面。”这是一句先总后分的句子,后一句的3个动词分别从速度、幅度、力度三方面来写。文中“这看起来我能做到。我往后移动了一下,用左脚小心翼翼地感觉着岩石,然后找到了。”也是先总后分,后一句是电影特写,分解动作,让人物的一举一动如在眼前。更为重要的是,在刻画了人物动作的同时,也深刻地揭示着人物的内心世界。

思路出来了,第二天上课,我神采飞扬地来到教室。“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但要换个角度——学习动作描写。”接下来,我用3句话贯穿全课:福楼拜“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个,真正适用的词语也只有一个。”契诃夫“最好还是避免描写人物的精神状态,应当尽力使得人物的精神状态能够从他的行动中表现明白。”莱辛“让人行动起来,通过动作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带领学生分类品读文章中的动词,并教给学生3把金钥匙,分别是“准确化动作——合乎生活情境”“个性化动作——呈现独特的他”“细致化动作——分解动作过程”。

整节课,我觉得学生的眸子都是闪亮的。

老舍曾说:“只有描写行动,人物才能立起来。”从古至今,诗人、作家们都精心锤炼和敲打着动词,“推敲”的典故,“又绿江南岸”的名句,中外名著中的人物描写等等。概而言之,动词是写作语言中最活跃、最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每一个精心选用的动词背后都站立着一个鲜活的人物形象。

课堂的最后,我真诚地表扬了董明姝:“这节课,我们要感谢董明姝,因为她让我们对文章有了新的认识和收获。”阳光正照在她的脸上,她澄澈的眸子闪烁着露水般的清亮。

(作者单位:四川省成都市棠湖外国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