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30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8年第13期(总第3150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数学课堂蕴含人文素养
■张丽华
《教育导报》2018年第13期(总第3150期) 导报三版

【案例】

教学西师版小学数学第五册《可能性》时,一位老师把例2《转指针》设计成比赛游戏,让学生分别代表小猪队、小狗队、小羊队,转动转盘,指针指向哪个区域,相应的队得一颗红星,获星最多者为胜。随着老师一次次的“开始!”“停!”小羊队获得的红星越来越多,孩子们不安分起来了,有的在冥思苦想,有的和同伴在小声议论,性急的都已经站起来了。……游戏结束时,所占区域最大的小羊队获胜,所占区域最小的小狗队获得的红星最少。队员们一脸的不服气,老师故作不解地追问原因,一孩子大声说道:“这个比赛不公平!”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炸开了锅,小羊队辩解道:“按规则我们获得的红星最多,当然我们胜出,咋不公平啦?”老师引导孩子们就是否公平展开了讨论。……

【分析】

首先,巧妙预设,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区域大小与可能性大小的关系,如果老师讲解、演示,学生观察、思考,也能理解掌握。可是“教师中心”的教学方式,割裂了知识与学生经验的内在联系,不能很好地从学生经验出发,让学生理解知识的产生、经过、系统、完善过程,从而更深刻地掌握知识,灵活运用。老师充分利用了这个很有意思的教学资源,巧妙设计为比赛项目,关注学生兴趣需要和能力,最大限度地把“教”转化为“学”。求胜心切的孩子们思维随之活跃。果然不出所料,产生了“这个比赛不公平”的呼声。老师把精力主要放在课前研究上,找准了基础,学生能自学的老师不讲;抓住主线,学生能提出的问题老师不提;准确评估,学生能解答的问题老师不答。课中则集中力量讲学生学习中易出错、易混淆、易遗漏之处,讲学生意想不到的拓展内容,讲学生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处理好课堂上生成性问题。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孩子们的思维处于最活跃阶段,让他们就问题展开讨论,就是让他们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相互交流、相互补充、相互激励、相互修正,进行新知的整理、提升、完善。在参与、感受、交流、体验之后,新知已内化,经验得生长。

其次,合理利用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客观评价自己的能力。

自我评价能力是学生自我教育和自主性发展的关键。案例中,学生通过对转转盘事件的合理质疑,再独立思考、讨论交流,不仅学习了新知,对是否公平这一具有社会意义的问题,也有了多层级的认识,这种认识来自于自主的发展,来自于在质疑、释疑、阐理的过程中获取知识。这个释疑事件能提升更高水平的感悟,这种感悟来自于在小组合作交流过程中思维的碰撞和结论的诠释。小羊队,不因自己获胜而盲目自大,他们最终明白,这是老师的精心预设,现实生活中,自己不会始终幸运,胜者需要实力,只有掌握了知识,发展了能力,完善了个性,才有胜出的机会。小狗队,则在思辨中理解区域大小与可能性大小的关系,给自己找回一个公正的评价,更多的收获是成功质疑的体验。这样的教学,拓宽了学生的思维广度和深度,有利于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再次,适时转换角色,力争教者愉快、学者轻松。

案例中,老师十分注重学生学习策略的应用,在学生认知与现实发生冲突时,并没有一板一眼地讲解,而是笑而不答,把学生当做巨大的资源库,指导和帮助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讨论交流,合作释疑,在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域度。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是统治者、权威者、表演者,而是组织者、引导者,巧妙地把出现的问题抛给学生,让他们自己想办法找到科学的认知,客观的评价,最终获得问题的答案。同时,引导学生体验生活、感悟人生、树立信仰,培养科学的求知精神,熏陶数学人文情怀,从而让他们认识自己、发展自己和超越自己,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模式,树立积极的数学思维态度。

(作者单位:四川省广安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