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30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8年第13期(总第3150期) 导报四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冬日映川北 教育唤春风
——四川教育报刊社“精准扶贫新年送教”主题公益活动走进利州区
■本报记者 何文鑫 文/图
《教育导报》2018年第13期(总第3150期) 导报四版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扶贫攻坚的决策部署,扎实推进教育扶贫工作,1月10—12日,四川教育报刊社特邀请新教育研究院讲师团专家赴广元市利州区开展“精准扶贫新年送教”主题公益活动。

新教育研究院院长李镇西、成都市桐梓林小学校长王毅璐、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附属小学教师杨芳和武侯实验中学教师潘玉婷,分享了新教育的历史、理念、实践,他们是如何加入新教育的,以及他们和学生的故事,感人至深,报告厅内700余名教师更清晰地看到教育的无限可能。

活动现场,老师们认真听讲、记录。

李镇西:

新教育就是帮助每个孩子成为卓越的自己

“新教育并非今天才有,它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美就已经出现。”李镇西分享道,新教育并不神秘,它就是要回到教育本来的面貌,帮助每个孩子成为卓越的自己。

“在我心目中,最优秀的学生是健壮的、善良的、正直的、勤劳的……”李镇西说,别人会因为他的存在而感到幸福,他自己也因此而获得幸福。

李镇西的演讲有故事,有理念和经验,有数据,干货与幽默并存,不但现场听众时而记录、时而大笑、时而在朋友圈分享,在《教育导报》的直播平台,同样有不少老师观看和留言。

新教育让教师和学生都能获得幸福感

湖南桃源县教师敖双英偶然在网上看到新教育,她从“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切入新教育,下定决心用阅读来改变孩子。而那时候,她所在的学校还没有人知道新教育。

渐渐地,她的教室里来自新教育研究中心等捐赠的图书越来越多。6年间,她和孩子们阅读了1500多本,师生的生命在阅读中获得丰厚的馈赠。

“这样的例子太多,新教育让老师们重新发现自己,重新定义教育和认识课堂。”李镇西说,老师们与新教育不期而遇,得到激励,自己实践,教育发生了改变。

在李镇西看来,新教育不复杂。新教育全称“新教育实验”,就是“唤醒”与“点亮”,唤醒教师理想与激情,点亮孩子梦想与创造。新教育就是教育本来的样子,是真实、朴素的教育。

“我曾经说过,幸福比优秀更重要。”李镇西说,新教育就是给孩子和教师自己的未来留下温馨记忆的教育。新教育实践不是行政命令,是老师们自发的行动,他们不为名、不为利,只为获得幸福感。

“苏霍姆林斯基说,‘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个孩子。’”李镇西说,很多老师爱学生,但却不知道怎么爱。其实,最重要的就是要以儿童视角与他们相处。

如果站在成人视角,会把孩子分成“优生”“差生”,但站在孩子的角度,每一个孩子的特点与未来都应该得到尊重。

李镇西班上曾有位调皮的孩子,叫小超,不断给他惹麻烦。后来,小超的妈妈把他转到了另一所学校,李镇西虽然不舍,但还是遵从了家长意愿。然而3天后,小超的妈妈又来找李镇西,说小超想转回来读书。李镇西二话没说就答应了,去找校长商量,并扛下责任。

“一般的想法,这么调皮的学生转走了才好呢。换成刚教书时的我也会这么想。”李镇西说,他早已转变了教育思维,“任何特殊孩子都是科研对象,任何突发事件都是重要的教育契机。”

有了对比和班上同学们的鼓励,小超转变很快,后来考上大学,现在过着幸福的一家三口生活。

“新教育不是从零开始,而是整合与规范”

让老师重新认识自己并获得幸福感的新教育,该如何起步?

“新教育不是从零开始,而是整合与规范。”李镇西介绍,新教育从培养种子教师和缔造完美教室开始。“一间间教室,就是一座座新教育丰碑。”教室是师生共处最多的场地,在李镇西眼中,完美教室有快乐、有收获、有故事。

比如,一间教室应该有自己的独特命名、象征标志等符号,关键是要让这些符号有生命。这需要老师和孩子们一起商议,而不是老师用成人的思维和角度一手包办。教室也应该有班级日记,记录班级故事,承载着班级生命。李镇西当老师时,每个月都和孩子们一起给过生日的学生开派对,师生其乐融融。

居于新教育地基位置的是阅读,这就需要营造书香校园。

新教育完整的阅读课程体系包括中华经典诵读、英语美文诵读、名著阅读等等;还有专门的阅读课程,比如“儿童阶梯性阅读”。新教育编辑出版了一系列图书,供师生选读。

要构筑新教育的理想课堂,则需要做到6个维度,即参与度、整合度、亲和度、自由度、练习度、延展度。课堂必须是全员参与,整体把握学科知识,学习的方式上更尊重学生个性等。

在此基础上,理想课堂要达到“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如何为课堂奠定坚实的基础,真正落实有效教学框架;第二重境界,发掘知识这一伟大事物内在的魅力,其主要特点为讲对话、重品质;第三重境界,知识、社会生活与师生生命的深刻共鸣,其主要特点为讲个性,求境界。这时,知识不再是一个死的体系,而是一个活生生的存在,并能在激发起师生的强烈反响后,内化为师生的生活、生命的一部分,从知识的丰收转换为生活的丰富、生命的丰盈。

“新教育并不强调考试成绩和分数,但新教育与教学质量不冲突。”

李镇西提供的数据显示,在新教育实验区江苏省海门市,近几年的高考与义务教育学业水平质量抽测的各项数据都处于全省前列,消除了人们对新教育会影响学业成绩的疑虑。

 

 

王毅璐:

桐梓林小学的新教育实践

因为参加海门市的一次新教育培训,王毅璐认识了李镇西。她邀请后者到学校给老师们做讲座。这就是成都市桐梓林小学新教育的肇始。

老师们都觉得新教育是一阵教育新风,便一起制定了新教育实验十大行动。“每一项都来自老师们的意愿,否则,行政命令式推动是没有生命力的。”王毅璐说。这十大行动包括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家校合作共建等。

教师的素质是这项教育实验能否成功的关键。虽然是一所国际化味道浓郁的学校,但桐梓林小学教师平均年龄在46岁左右。重新学习,势在必然。

学校把老师大量送出去培训和访问,提供“菜单”,选择学什么,去哪里学,跟谁组合外出学习,均由老师自己决定。

“没钱,不是老师的事,这得由校长去想办法。”王毅璐笑着说,外出培训很烧钱,作为校长的她就得去“化缘”。“有了优秀的教师,天天都是新教育。”

以科学教育著称的桐梓林小学,为了给学生创造阅读空间,对原有资源进行了整合和改动。学校是一所老校,占地有限,每一部分都必须物尽其用。

走廊里,是绘本连载;楼道里是五年级同学的好书推荐,每年一换;将教室改造成图书室,装下20059册图书,一年借出近六千册。

书的快乐不单在于拥有,更在于分享。四年级时,桐梓林小学一个年级的孩子每学期都会共读3本书,书籍在同年级流动,他们分享读书的体会和快乐。

“每学期图书管理员都会清点图书,但总是抱怨说又丢了好几十本书。”王毅璐对管理员说,不要紧,这年头,居然还有人那么爱读书,这是多好的事情啊,再买就行。

阅读之余,老师们带着学生走出校门,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亲近自然,实地考察等。每学期开展一次全校社会实践。三年级学生要去参观四川省图书馆,四年级参观消防队,五年级扫墓祭奠英烈,六年级参观四川省博物院。不定期召开的班级亲子活动,则增进了老师、孩子与家长三者间的了解。

在理想课堂上,桐梓林小学构筑了有情(教师上课有激情,尊重、宽容、赏识学生)、有趣(教学内容有趣,教师语言有趣)、有问(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教师的教学核心问题)、有序(课堂组织的秩序性、教学环节的流畅性和学生知识习得的规律性)4个方面。同时,研发卓越课程,开设艺术体验课、异域文化课、科学创造课等。比如科学课程,每年举行一次嘉年华科技节,两次科技小制作比赛,每周两次机器人社团课程,一次科创社团课程。

杨芳:

构建理想班级

刚满20岁的杨芳,初为人师,感觉浑身是劲。然而,勤勤恳恳干了几年后,她却感觉这份工作既忙碌又繁琐,让人不快。

2011年,李镇西的一场主题报告让杨芳第一次听闻“新教育”。

“我感觉自己像打了鸡血,对教育又重新燃起了期望!”杨芳随后跟着李镇西一起学习,阅读新教育相关图书,聆听先行者们的讲座。有了积淀的她,恰遇学校加入“新教育实验”的行列,便率先展开新教育实践,缔造完美教室,进行家校合作共建等,开启了和学生的幸福生活。

杨芳先和孩子们一起给班级取名字,“I do”班应运而生,谐音爱读。他们还写了班诗《 Yes, Ido》:若问我,是否快乐健康 /Yes,I do;若问我,是否乐观自信 /Yes,I do……

他们在清晨一起诵读,中午,孩子们听老师读绘本;寂静的晚上,和爸妈一起阅读。他们读诗歌,也写诗歌、绘诗歌。

一个周末,杨芳在咖啡馆阅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小学教师应当努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他们由认识家乡的田野和树林而逐渐扩大到了解祖国以至全世界的自然界和生活。”她眼前一亮。

于是,春天,师生一同骑游,最近进步快的能享受杨芳的专门载行;夏天,去黄龙溪玩水;秋天我们去电子科大看落叶;冬天,我们去烧烤,去非遗博物馆参观……

如何让父母参与班级活动和课程来呢?杨芳邀请他们来给孩子讲故事,教他们烹调美食。

食堂工作的刘阿姨是班上小陈的妈妈,她讲述她初入食堂做工时的不知所措。推餐车,烫了手;学厨师切大锅菜,手受伤;不小心滑倒,摔得不轻。刘阿姨讲到后来哭了,学生也终于明白每日的饭菜是多么来之不易。

饮食课程最受学生欢迎。家长龚大哥是开冒菜店的,便被请来教学生做冒菜。照片上,孩子们把碗里的汤都喝得一干二净,还不停地舔嘴角的余味。炒饭、抄手,学生化身能干的小厨师。夏天,杨芳则带着果汁机到班上,把孩子们带来的水果榨给他们喝,特别解暑。

“孩子们高兴得不得了,甚至原来爱去校长那里告状的家长也逐渐转变观念,打电话向我表示感谢。”杨芳说,不少老师可能会觉得这会增加工作量。其实,这并不会花费太多精力,有时就是一个创意而已,剩下的交给学生去做就行了。“时间久了,你慢慢就知道这是一种享受,而不是负担。”

潘玉婷:

做孩子的阳光使者

多年来,潘玉婷一直通过多种方式走进学生内心,她包容他们,理解他们,给予关爱,愿意等待。回忆起与学生的故事,她如数家珍。

小俊是众多学生中最特别的一个,他与同学格格不入,总是迟到。一天,小俊被潘玉婷当场撞见迟到,她批评了几句。结果,小俊大骂老师。气得潘玉婷狠狠地吼他:“你怎么可以在教室里撒野?”小俊也不甘示弱,背起书包就走了。回家吃了药,被家人发现后紧急送往医院洗胃。

无可奈何的潘玉婷害怕见到小俊,甚至想戴着墨镜去上课。她向李镇西求助,等来的却是,“恭喜你啊,潘老师,你有了一个难得的教育研究对象。”

潘玉婷静下心来,试着微笑着找小俊谈话,他却不屑。潘玉婷继续等待时机。她家和小俊家挨得近,一天,她鼓足勇气,邀他一同回家。路上,潘玉婷找话说,去接近小俊。谈话奏效了。小俊放下戒心,向潘玉婷倾吐了自己的秘密,让潘玉婷看到了他善良而脆弱的一面。此后,潘玉婷通过浏览小俊推荐的网站,大量地看书、观影,逐步走入并了解小俊与众不同的世界。

在课上,潘玉婷时常鼓励小俊;她找小俊父母谈话,给他们做工作,让其多理解孩子。受到表扬和理解的小俊,学习习惯大为改变,潘玉婷和科任老师看在眼里,喜在心头,师生间紧张状态荡然无存。

中考期间的一天中午,潘玉婷突然接到电话,得知小俊和学校保安打架。她心中一惊,赶紧往学校跑。原来小俊特意让母亲做了卤猪蹄,早早来到学校,准备拿给潘玉婷。但考试期间,未到时间,保安不放人进校。两人争吵过程中,猪蹄被保安不小心弄到地上,于是二人便扭打起来。

潘玉婷拉着小俊在长廊里坐下,安抚他,成功激将他进入考室。待他考完后,又讲明道理,让其给保安道歉。小俊不干。潘玉婷便说,学生犯错,老师也有责任,他不去,她便代他道歉。见小俊态度软了下来,潘玉婷便拉着他一起去给保安道歉。

“教育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但只要老师是充满爱心的,就可以用热情来唤醒孩子们内心沉睡的美德和良知,让爱在孩子的心田开花、结果。”潘玉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