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1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8年第14期(总第3151期) 导报一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双一流”成热词,政协委员积极出谋划策
做好顶层设计吸引高端人才
■教育导报特派记者杜蕾鲁磊摄影报道
《教育导报》2018年第14期(总第3151期) 导报一版

去年9月,教育部、财政部和国家发改委公布了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简称“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四川省有8所高校14个学科入选。

如何统筹推进我省高校“双一流”建设,增强在国内及世界的影响力,促进高校内涵式发展?在今年省两会期间,来自高校的政协委员积极建言献策,为分层分类推进“双一流”出谋划策。

做好顶层设计,突出重点,找准定位,打造相关学科,被委员们多次提及。

“国家‘双一流’建设战略瞄准的就是世界一流水平,首批入选建设的大学或学科无疑是在相应领域最具有国际竞争潜力、最有可能产出原创性的创新成果、培养出相应领域的高端人才,应获得更为突出的建设支持。”省政协委员、电子科技大学电子工程学院教授杨仕文认为,在积极推动全省高校全面参与“双一流”建设的同时,对已入选的高校及学科应加大资金投入,同时在配套设施、人才引进与落户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今年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到,要“分层分类推进‘双一流’建设”,在省政协委员、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党委书记周激流看来,这很符合四川实际,让大家在不同层面上找准定位,发掘自身优势学科,清楚分析自身是“研究型”还是“应用型”。

“在优势学科打造上,需要政府加强顶层设计。”周激流告诉记者,过去,我省“双一流”建设由各学校自行申报,学校在申报时均以传统优势学科为主,而对于未来发展的前瞻性学科,大家起步晚、相对较弱,很少有申报的,这样对全省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非常有限。“建议省级层面加强顶层设计,使各个学校知晓如何调整自己的学科建设,也对新兴学科进行大力扶持。”

对此,杨仕文也建议,对于与我省七大优势产业、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五大高端成长型产业创新发展战略直接相关的“双一流”学科,在原创性研发、基础攻关、成果转化与产业孵化、引才引智等方面进一步加大建设资金投入力度。

高校“双一流”建设的核心是培养“一流人才”和产出“一流成果”。这些都离不开具有国际视野和影响力、创新能力强的高端人才队伍。

省政协委员、农工党成都市委副主委魏彦玉和一些委员在考察成都部分高校对高端人才的引进和使用时发现,我省在高端人才引进、留住上,仍面临着潜在的隐患和巨大的困境:我省对高端人才的支持力度难以与东部地区相比,还存在新优势学科高端人才被挖走的危机。人才被引进后,后续的扶持计划缺乏。科研资源共享性差,科研平台使用有较大难度,直接造成了研究周期变长,延缓了成果的产出。

“当前,高端人才竞争越来越激烈,而高端人才又正是一流学科建设的核心。”魏彦玉呼吁,加大对高端人才引进的资金投入,加大省内科研院所之间的联系与合作,促进交叉科研成果,在全省出台科研资源共享制度,便利高端人才的科学研究。同时,出台关于高端人才的健康检查、就医、住房、子女入学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以吸引和稳定高端人才在川发展。

整合,是委员们在讨论如何推进高校“双一流”建设的另一关键词。

“以基础医学学科为例,各高校学科科研水平参差不齐,各自为政,策略不一,不能互相协助、抱团发展,这对我省高校的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是很不利的。”省政协委员、四川大学华西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院长黄灿华认为,应当整合相关资源,从整体制定发展策略,提供支持,开展如高端人才的双聘双算、科研合作成果的认定、定期的内部学术交流等,有助于提高学科群的水平。

省政协委员、成都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刘毅也认为,省级层面要加强整合资源的统筹力度,让“双一流”建设不仅是教育部门、高校“一家之事”,更要激活整个社会资源来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