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6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8年第16期(总第3153期) 导报二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如果梦想有翅膀,就让我们做一阵风”
——仁寿县特殊教育学校努力让每个孩子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本报记者 何元凯 文/图
《教育导报》2018年第16期(总第3153期) 导报二版
“和其他校长相反,每年的开学季,我一点都不希望我们的学生人数增加,希望每个孩子出生时,都是健康的。”刘明才停顿了几秒又说,“问题出来了,我们就要去面对,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去帮助他们,使每一个孩子都能够获得生存的能力,让他们也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仁寿县特殊教育学校的老师们对此有更为特别的理解。

仁寿县特教学校的课堂

只要努力自强,他们也能助人

寒假临近,仁寿县特殊教育学校的农场依然一片葱绿,蒜苗、芹菜、大白菜列成方阵,等待孩子们的收获。“这块学生劳动实践基地,对孩子们的学习和生活都有益处。”带领记者走在阡陌之中,刘明才娓娓道来。为纵深推进素质教育,仁寿县委、县政府2013年提出全县学校都要开发学生劳动实践基地,并要求各乡镇配合划拨土地。刘明才说:“咱们特校也不落下,而且,我认为这对我们来说具有更加特殊的意义。”

2014年,学校在后山开垦出约2亩土地,作为耕种劳动的实践课场地。菜地由班级划分“承包”,教师示范指导,学生管理耕种。每个班级每周有至少两次劳动实践课在农场进行,课余时间,不少班级还会自主进行劳作。各种蔬菜瓜果长势不错,一年的收成能有3000公斤以上,卖给食堂后,收益就归班级所有。

“学生管理一片菜地,从播种到收获,不仅学会了一门技术,更是学会了担当。”刘明才欣慰地说,现在已经有100余名学生熟练掌握本地蔬菜的种植管理技术。

在刘明才眼中,农场的作用不止于此。每过一段时间,学生都要将富余的蔬菜捐赠给养老院或孤儿院。“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逐渐明白,自己不只是接受关爱的群体,只要努力自强,也有能力帮助他人。”刘明才说道。

“作为特殊教育学校的教育工作者,我们有一种使命感,不光考虑学生在校完成九年义务教育,还要为他们将来踏足社会自主生活、快乐生活、幸福生活谋划。因此,我们尽一切能力开展职业和生活技能培训。”刘明才介绍,除了校园农场,学校改装打造了家政烹饪室,分配专任教师进行家政烹饪教学;开展美容美发技术培训,开办了“美神无声”美容美发实践基地,参与实践的学生已经基本实现经济独立。

每双渴望的眼睛,都不应被忽视

仁寿县清水镇百花村,晨雾缭绕,15岁重度残疾儿童蔡小云已将文具准备好,踮着不太利索的脚往山间小路张望。临近寒假,老师们将为他送来这学期最后一堂课。当几个背着背篓的身影转过山脚出现在小路上,小云兴奋地招手呼叫。

“看看今天给你带了啥?”冲掉雨靴上的湿泥,仁寿县特教学校教师颜志霞和同事进屋放下背篓,拿出大米、挂面及识字卡片等。小云患有重度智力障碍,经过老师们耐心教授,他已经认识了简单的数字和少量汉字,学会了洗衣、叠被。

“刚来特校的时候,我以为,学校就是我的主战场。后来,我们了解到,在学校之外还有很多残疾程度更重、家庭更困难、无法入学就读的孩子。他们同样渴望学习,且更需要我们的帮助。”颜志霞说。

“每一双充满渴望的眼睛,都不应该被忽视。”颜志霞介绍,2014年开始,学校在县教育局、残联协助下,对全县0—16岁残疾儿童进行了摸底调查,筛选出24名符合送教上门条件的重度残疾儿童,将其分为10组,每组3—4名教师负责,每学月定期送教4次。迄今,学校教师已送教2000余次。

刘明才负责为谢小嘉送教,他向记者展示了一份《个别化教育方案》,其中详细记录了关于谢小嘉的信息,包括各项测试指标、行为和情绪观察、学习特点、长短期目标和教学计划,以及当前进展数据。这样的材料,每一名接受送教的孩子都有一份。针对重度残疾儿童,学校实行“一生一案”,有针对性地开展了文化知识教学和康复训练。

“小嘉已基本生活自理,也能与人简单交流,现已就读于普通学校。”刘明才欣慰地说,通过对家长、学生的培训,这24名学生中,已经有4名具备了到普校随班就读的条件和能力,实现了就近入学;2名学生具备了到特校学习的条件和能力。对于就近入学的孩子,特校老师也会与其现任班主任保持沟通,共同做好他们的教育工作。

不仅需要有爱,更需要有智慧

“对我们来说,所有的事物都那么自然,对他们来说,却是那么抽象和难以理解,需要有人为他们打开通向世界的大门。”刘明才说,在特校,老师们必须把握每一个孩子的特点,用科学的方法和无穷的耐心,达到育人目标:学做人能自信、学生活能自理、学技术能自立、学文化能自强。

每个孩子的缺陷程度不同,目标设计与教学计划有所差别,特校老师要付出极大的精力。长期生活在特殊环境,对老师们的心理也是一种考验。在特校发展早期,设施简陋、专业教师只有3名,可谓筚路蓝缕,巨大压力曾让本就清瘦的刘明才在一两个月中体重减了8斤,还患上了轻度抑郁症。

如今,得益于政府对特教事业的重视和扶持,学校具备了优良的办学条件,拥有教职工30余名,其中专业教师20余名,但老师们无一不饱尝艰辛。

“刚开始,很不适应这里的教学环境,面临很大的压力。这群孩子的身心发展比普通孩子迟缓太多。可是,当我坚持下来,看到孩子们哪怕进步一点点,那种喜悦和幸福都是无以言表的。”教师唐凤梅说。“妈妈,你好美。”培智班的美娟用3个月学会这句话,眼含热泪的妈妈一把将她搂入怀中,一旁的唐凤梅眼里也噙满了泪水。

“特殊教育不仅需要有爱,更需要有智慧,这种智慧是用专业的眼光去了解学生,破解特殊教育的密码,掌握教学规律,实现科学施教。”副校长邓勇说。

像普通孩子一样,这些特殊儿童也有绚烂的梦想。“虽然我不够聪明,但是我一直在努力。”培智班学生小飞一字一顿地说,他想成为一名画家。小飞虽然在其他方面步步艰难,但他在画板上却天马行空,为此,老师们尽一切可能为他提供学习绘画的条件。

聋哑班学生王亮是运动健儿,每次运动会的领奖台上总有他的身影,他的梦想是成为一名运动员,为国争光;苏梦成则梦想成为一名老师,像爱护他的老师一样,去帮助更多人。……

“如果梦想有翅膀,就让我们做一阵风,将每个特殊孩子轻轻托起,融入到我们习以为常的世界。”邓勇说道。(文中学生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