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10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8年第18期(总第3155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内化于心的品格教育如何评价?
■本报记者 何元凯 文/图
《教育导报》2018年第18期(总第3155期) 导报三版
“在品格教育中,对学生的行为: A作评价、 B不评价、C不批评、 D不赞扬、 E对经验进行描述,你会怎样选择?”近日,在成都市武侯区教育局主办、成都市龙江路小学中粮祥云分校承办的品格教育国际交流会上,主持人开场抛出了这个问题。

所谓教书育人,每一名学科教师天然地负有“教”和“育”双重责任,学校还有必要开展专门的品格教育项目吗?品格教育内化于心,有必要进行评价吗?若进行评价,怎样才是更加智慧的方式?在这场国际对话中,成都市武侯区教师和部分外省教师,与多名来自美国的品格教育专家进行了深入交流。

 

品格教育要有阶段主题

学生应参与评价标准制定

“品格教育真的需要作评价吗?”一位教师专程从湖南浏阳来到成都参会,她认为,品格教育的评价实施起来非常困难。其学校制作了专门的品格评价手册,学生自己评价后,小组观察员进行评价,然后,家长再作评定。“我自己也是一名家长,几个评价表,每天都要写,我都已经词穷了。”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校长Betsy Boze认为,品格教育的评价确实困难,建议家长、老师要着眼于趋势,不一定每天都做得很精确。此外,她也表示,如果每天写同样的评语,家长和老师很难不厌烦,所以,每学期要主推某一方面,要有一个阶段重点或主题。“比如,这学期主要抓诚实还是关爱,要聚焦,不能太泛。”

俄亥俄州教育局局长Jac?queline Degarmo表示,学校品格教育的评价不应是自上而下的。“学生参与制定标准,会更有动力遵守规则。学生不能参与,品格教育基本上是会失败的。”

一位来自龙江路小学的老师对此表示赞同。该教师介绍,学校实行“新三好”评价,即做家庭的好孩子、学校的好学生、社会的好公民。在评价标准的制定上,学校采取自下而上的方式,让学生、家长都参与其中。

但学校之前并没有制定具体标准,目前,正在进一步完善评价体系,以问卷调查方式让家长、学生参与。比如,家长问卷中,“你觉得什么样的孩子是家庭好孩子,请写出六条。”通过对几次问卷结果的梳理,制定出更具体的标准,比如,“家庭的好孩子”标准包括孝亲长、能自理、懂感恩等。但目前老师们出现了分歧,“是否还应制定更具有操作性的指标,例如,怎样做才叫能自理。”

关注重点不在结果

应关注学生改变的过程

“有评价,就要有奖励机制。但这就容易产生功利性导向,可能会驱使学生隐藏自己的内心。我们该如何解决表象评价和内心真实品格生成的矛盾呢?”来自成都宜华外国语学校的一位教师表达了自己的困惑。

有此困惑的不只这一位教师,“有的孩子就是为了得到奖励才表现良好。”

美国佐治亚州Ferguson小学校长Angelique Mitchell认为,这种情况并不代表品格教育没有产生效果,“表面上看,确实有部分学生以获得奖励而作出改变,但其实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内在也得到了提升。”

在Mitchell任职的学校,家长会是品格教育评价的重要节点,老师会让孩子与家长一起说出自己这段时间有哪些进步或不足。“让孩子自己写评语,他们会更有反省意识,当面说出来,他们更有动力改进。”

另外,美国路易斯维尔科力杰学校品格教育高级顾问Caro?line Faversham Goldsteind建议,品格教育不应将关注重点放在结果上,而应关注学生改变的过程。“比如,一个小孩得了98分,我们的评语不应是‘你表现非常好,我对你很骄傲’而应是‘你得了98分,这个过程是非常艰难的,你真的很不容易’。肯定的不是分数,而是他所做的努力。”

成都市金花中学教师介绍,以前学校在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时候,会给学生4个等级。目前,配合成都市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学校不再对学生给出等级评定,而是进行写实性描述,比如,某个学生何时参加了志愿者服务、何时参加了综合实践等等,全部记录到网站。

“一旦品格教育的计划形成,就一定要坚持,短期难以看到效果,大概需要一学期或一学年才能显现。” Goldsteind说。

学校案例

“内化于心,也一定外显于行”

在龙江路小学中粮祥云分校,品格生成评价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内容。每个月初,学生都要从大队部领取一张评价表,表中有学生自评、家长评价,还有邻里评价。

个体评价,分为了日评和月评。今天表现如何?每天都有评价和激励。月末,针对当月的品格教育主题,进行全班评价,每班评出一个“品格小明星”,再评出全校上榜上墙的“小明星”。

不仅学生个体接受评价,每个班级还要作为集体接受评价,分为常规评和活动评。常规评即每周由大队部对班级作“四叶草”评价,代表纪律、礼仪、卫生,锻炼4方面,每周公布并张贴在校门口的评价栏。活动评即每个年级围绕品格教育主题,开展年级竞赛为主要形式的班级评比,评出每个年级的“品格班级”。

该校校长黄成凤介绍,在品格教育的评价方面,学校首先定下了3项基本原则:一是贴近性,标准要尽可能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评价指标能及时地观察,并且还能够对学生进行指导;二是关注过程,在学生行为转变过程中,要实时关注和激励;三是评价的多元化,评价主体包括学生、同学、家长和教师,评价角度涉及学校参与、家庭参与、社会参与,评价对象也不仅仅是学生个体,还要对班集体进行评价。

“品格教育是内化于心的,但也一定是外显于行的。”黄成凤说,学校在对学生评价的时候,通过对学生行为表现的部分量化,重点强调一个时期内学生行为方式的改变,来评价这一段时间学生良好品格是否生成。

正如 Betsy Boze的观点,龙江路小学中粮祥云分校的品格教育制定了阶段主题:一年级的“会生活”细化为有序和专注;二年级的“会学习”包含守时和坚持;三年级的“会合作”包含友善与尊重;四年级的“会思考”包括主动与明辨;五年级的“会创造”包括智慧与创意;六年级的“会担当”包含勇敢与责任。

黄成凤表示,学校在实践中也有困惑,主要是在量化与质之间的把握。如何建立综合、全面的评价方式,学校还要作出更多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