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10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8年第18期(总第3155期) 导报二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问对教育智库年度教育创新峰会提出——
在跨界融合中探索教育创新的边界
■本报记者 殷樱
《教育导报》2018年第18期(总第3155期) 导报二版
信息时代,教育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改变。教育创新的格局在广度和深度上不断扩张,变革实践的先锋从体制内外持续发力。教师的成长,也早已突破从学校到学校的封闭循环系统,正从不同行业涌现、从不同领域突破。

日前,问对教育智库年度教育创新峰会在成都举行,一群怀揣教育梦想的创变者分享教育创新案例,碰撞思维火花,探讨教育跨界的价值和实践经验。他们发现,当下的教育需要走出“孤岛”,以各方的联结带来改变,才能实现教育创新的深度融合。

走出伪创新的孤岛

在实践中关注实用价值

“世界教育创新峰会一共有7个奖项,是世界最高规格的奖励,但很遗憾的是,8届峰会56个获奖项目,没有一个中国项目获奖。”翔宇教育集团总校长卢志文感慨道,我国教育创新如火如荼,但为什么教育创新项目在世界获奖的比例如此之低?是我国教育创新的品质不好?或是教育创新影响力不大?

“我认为都不是。”他分析,中国教育创新确实如火如荼,也有很多精彩的项目,但不太会用世界性的话语体系去讲中国故事。另一方面,教育创新整体推广模式化的效益不佳,“我们的创新还是局限在小众当中,在进一步让更多人迅速享受到创新成果方面还做得不够。”

卢志文还抛出一个观点:目前,教育创新当中有很多伪创新,有很多创新者不关注实用,说起来很漂亮,但是落地之后“走不出来”。

“没有新的要素,只有新的组合,创新不是每个要素都要新的。”他举了一个例子:橡皮是旧的,铅笔是旧的,但是带橡皮头的铅笔是新的,而且有实用价值。检验一个创新项目最重要的还是要回到教育实践中去,满足今天的需求,解决当下的问题,预测未来的问题,这才是真正的创新智慧。

走出资源匮乏的孤岛

需要跨界整合,多方合力

“有效的社会创新总是在跨界的地方发生,也常常需要跨界资源的整合,跨界融合是人类未来社会的特点。”卢志文表示,教育创新往往源自跨界,更源自融合。

爱卡的米教育有限公司CEO张良曾担任《南风窗》的副总编辑,离开媒体后,他收集了上百个教育创新案例,并创办泉源实验学校。多年在体制内、民间、技术三个圈子来回走动,他认为,这三个圈子各自的理念可能有所不同,但都是中国教育的创新力量,“但这三者之间的联接不够。”

张良称,最近几年,他经常听到学校的老师抱怨,他们对技术带来学习效率提高的现象非常排斥,觉得这无非是应试的帮凶。不少教育创新者对任何提升知识学习效率的行为是反感的,但另一方面,体制内的学校对民间教育的创新也会不屑一顾。

“三个圈子不能形成合力的结果就是无法达成共同的目标,去改变传统的教育。”张良说,寻找这三个圈子最大的公约数要回到教育的方法上。他认为,当今的教育需要走出孤岛,以各方的联结带来改变,然后将改变的成果落实在孩子身上。为此,教育者需要有的放矢,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无论做什么样的创新,创造的都应该是普适、科技、经济的教育新模式。

走出沟通不畅的孤岛

为师生建立更多互动通道

“在学校的学习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互动很多时候是沉默的,大多数学生甚至心里默念‘不要点到我’,或者愿意举手发言的永远是‘学霸’。”针对这一教学现状,张良介绍了一个年轻老师的“漂移式互动”方法。

“在这位年轻老师的课上,所有学生都可以发言,而且所有的发言能被记录下来,这个方式消除了学生心理顾虑,带来了勇于发言的安全感。”张良说,这个教学手段就是“弹幕”,这也是互联网原住民喜欢的交流方式。这位年轻老师把弹幕用在微课上,带来的效果是班上最不愿意发言的内向学生都变得极为活跃。

在互动过程中,老师在后台能看见学生所有的留言问题,甚至可以参与编辑,简单的问题,同学之间可以相互解答,复杂的问题,老师可以参与讨论,而且事后可对所有的问题作简单分析。不光是全班,甚至他带的不同班级、不同年纪的学生,都可以做一个共同的课堂笔记。

张良说,传统课堂交流是以老师为中心,老师掌控所有交流流程。当把老师这个中心去掉之后,让学生之间建立信息传递的互动通路,同一个课堂,同一批人,作为一个学习共同体,深度交流和学习就自然而然地发生了。

他还表示,如果只把平板电脑当成储存很多学习材料的容器,只能起到电子书包的作用,但是,如果把它看成是一个学生所能拥有的独立兴趣通路,在课堂上建立更加平衡的师生信息权利,课堂里所有信息的交换方式就会发生改变。

走出信息管理的孤岛

利用数据为学生“私人定制”

“如今,我们从原来的以教为主的学习变向以学生为主的学习,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和创新能力。”北京晓羊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周林表示,在这个趋势下,如何把人工智能、高新科技结合到教育的方方面面,是教育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新高考下的倒逼改革或许是一个突破口,“把更多的选择权给学生,由原来的一考定终身变成学生有多次考试,以及学生可以自由组合高考科目。”周林说。

高考改革给学校教学、教务、管理都提出了非常多的挑战,即在没有固定的教室、没有固定的老师、没有固定的同学情况下,如何实行走班,在这种新模式下怎么开展教学,怎么建立一个更有效的课程管理体系?如何管理走班是现在大量高中学校面临的重要挑战。

周林认为,从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来讲,高考改革给大量学校、大量教育管理者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机会去解决教育信息化一直面临的问题,即信息孤岛和教育均衡的问题。

“走班开始后,一个学生一张课表,这不是普通人工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周林说,课表需包含学校所有的核心数据,即学生数据、教师数据、课程数据、教室数据、家长数据等,在此基础上,可以打造一个以数据为驱动的新一代智慧校园。

他谈到,智慧校园有三大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为减负增效,即老师通过信息化的手段把精力投入教育教学中;第二阶段是优化整合,通过数据整合,为学校提供更优化的解决方案;第三是打通数据壁垒,实现系统与系统、学校与学校、区域与学校直接的数据融合。

走出地域限制的孤岛

创新要回归教育的本原

教育公益是否可以介入教育创新呢?在大多数人看来,教育公益是在最偏远、教育资源最差、条件最不具备的地方出现,它和教育创新有关吗?北京市西部阳光农村发展基金会执行理事梁晓燕给出了答案:“大家都觉得我们只是在做补充。但是,有没有教育创新的思维,和公益能不能真正做到位很有关联。”

梁晓燕说,教育公益在这几年面临着特别大的范式转型,这个转型就是要以教育创新促进教育公平。村小是教育资源匮乏的地区,它有没有可能成为教育创新非常好的场域?她讲了一个案例:“我们有一个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联盟,联合起了800家农村小规模学校,将教育创新的具体项目,通过互联网的方式,引进到最偏僻、最基层的学校去。”

农村小规模学校如何实现跨越式发展?梁晓燕提出了一个“上天入地”的思路:“上天”是指通过互联网和最好的教育资源相连接;“入地”就是与生活相连,与孩子们的生命成长相连,与他们周边的环境相连,村小在这方面是有优势的。

“在农村小规模学校开展适合自身的校本课程,而不仅仅是一般的课堂讲授。在教学方法上,在学生参与上,在社区资源的运用上,乡村学校都有可能走在城市学校的前列。”梁晓燕说,还要把分散在不同学校的教师们,通过社会化网络联系起来,激励他们不断创新,她将之称为“教师自组织”。

在去年的第三届小规模学校发展联盟的年会上,有一个场景让梁晓燕动容:有13位来自于偏僻农村的老师,每个人用8分钟展示他们所在学校的创新课程,其中有一些很奇怪的课程,“但当老师把它展示给现场所有参会者后,最受震动的是各地的公办学校校长,这些校长想不到在农村学校也能够开出这样的花来。”

教育创新案例

成都先锋教育学校

以兴趣开发课程

在很多人眼中,打游戏跟学习完全是两回事,但在成都先锋教育学校,风靡朋友圈的游戏“王者荣耀”却是一门课程。在学校学分制度下,学生在王者荣耀课程上不仅可以升级自己的段位,还可以修到自己的学分。

慈仁尼玛是先锋教育学校的学生,也是王者荣耀课程的助教。他说,很多人对电竞有误解,觉得它对于学生来说是耽误学习,或者不务正业。但却不知,有些电竞已职业化,有些大学还开设了电竞课程,为电竞的职业化输送人才,目前有了越来越多的电竞职业联赛等。

“原以为打游戏是很简单的事情,但在学校打游戏感觉不是简单的一件事。”慈仁尼玛说,随着课程时间推移,有些人真的对王者荣耀感兴趣,有些人还逐渐接近职业水平。为了更好地帮助这些人,他们成立了游戏寝室或俱乐部寝室,大家统一生活,统一制订计划等。

“我们学校的宗旨是以学生兴趣开发课程。成立这门课,学校希望以学生的兴趣出发,老师的义务是去帮助学生找到自己想要实现的目标。”慈仁尼玛说。

成都好奇学校

人在哪里,学习就在哪里

在这所学校,有一门生死课,学生在课上思考死亡,并直面思考的恐惧,通过理解死亡去理解生命。这门课的考试是让学生去殡仪馆,凭吊逝去的生命。

学校还有一门吹牛课,在这堂课上,有人读完了长篇巨著,有人印刷了自己的诗集,有人设计了桌游,有人卖掉了自己的绘画作品。

2016年,池晓在成都创办了一所小微学校,开学的那天,只有一个学生。那时候,他们没有教材,没有固定的教室,甚至连学校的名字都没有。但在池晓看来,每一本书都是教材,整个成都都是校园。家门即校门,从外往里开是家门,从里往外开是校门。

“我们的学习不应该只发生在特定的地方,而是我们人在哪里,就在哪里学习。”池晓说。他们在西西弗书店做寻书挑战,在龙泉山上读诗写诗,在巷弄里的咖啡馆上课,去听流沙河先生讲《诗经》。

学校开设的环游世界课和 Rice Trav?eling的课程,用《孤独星球》的旅游手册做教材,让学生了解世界各国的风土人情,学生们亲自下厨制作世界各地的美食。最后,有学生完成了一幅将近10米的环游世界思维导图。同时,学校也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有学生通过小蟒蛇编程课自学 Py?thon编程,不少学生也完成了可汗学院相应年级的数学题库。

学校还有 PBL项目式学习的课程。池晓介绍,他们之前做过面包窑,卖自己烤出来的披萨。在设计师的带领下做过室内空间设计,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了一个吧台。这个学期,学生们在工程师的带领下,用两周时间,为玄鸟书屋的孩子们打造了一整套的游乐设置,包括木马、滑索、攀爬网、秋千等。从需求调研,到方案设计,到最后施工,学生全程参与。

“上学本该是一件激动人心的事。”池晓表示,好奇学校提出的教育目标是培养有追求的人,希望通过这样的尝试,让学校回归教育,让学生在这里保留住好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