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6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6年第73期(总第2970期) 导报一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小小牛尾笋 走向大世界
西南石油大学学生为村民拍摄纪录片
■本报记者 鲁磊
《教育导报》2016年第73期(总第2970期) 导报一版

8月,雷雨过后的清晨,家住崇州市文井江镇清泉村张家沟的王光贵老人像往常一样,踏着露珠,荷锄入林,采挖牛尾笋。

和往常不同的是,王光贵的头上多了一架有摄像机的无人机,身后还多了一群穿着蓝色 T恤的大学生,他们拿着一路跟着王光贵拍个不停,爬过泥泞的山路,深入竹林。这是西南石油大学招生就业处暑期实践队第三次出现在张家沟里了,目的是帮助村民拍一部宣传当地竹笋的纪录片。

据了解,西南石油大学学生实践队以王光贵一家为主要线索拍摄制作的崇州牛尾笋宣传片《笋情》,受到《中国国家地理》官方微博等媒体的关注转发,阅读量当天超过17万。小小牛尾笋,在队员们的努力下,名气越来越大。

今年,西南石油大学把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创新创业”和“精准扶贫”相结合,以求通过调研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方案,既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又学以致用,为老百姓解决实际困难。

“崇州文井江镇主要经济来源为牛尾笋和枇杷茶,但由于缺乏知名度和销售渠道,当地老百姓的收入难以提高。”实践队负责人陈奕宇说,以问题为导向,才能找出贫困的根源。

“你们是来搞啥子的啊?”“我们是来帮你们卖笋子的!”队员们在村民王光贵家的院坝里向大家解释,并给村民们讲了他们将如何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帮他们推销笋子。村民们看他们说得头头是道,越听越感兴趣,人也越围越多,有的村民们还把队员们请到家里继续详谈。

通过几个星期调研、分析、整理,实践队完成了《基于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对文井江镇牛尾笋、茶竹文化产品加工和村镇自物流体系构建的思考》的报告,指出当地贫困的原因有三点:一是交通便利物流不通,二是网络普及但网络知识不普及,三是有产品但没有挖掘产品价值,使得产品价值没有留在农民手里。

报告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对策:通过建立合作社深度挖掘竹、笋,打造当地茶竹文化品牌;通过构建“乡镇自物流体系”,实现与“他物流”的对接,解决物流不畅导致的问题;通过进一步普及电商平台知识,转变农户观念,并利用好新媒体做好当地产品的宣传推广工作。

清泉村村委书记任建芳在听了实践队的汇报后,找到实践队员们促膝长谈,“希望你们能够经常来我们这里,你们给我们带来了钱买不来的东西,知识、新的观念和思维。”